首页 > 世界历史 > 夏朝历史 > 大禹治水新解:其实是在治理河患

大禹治水新解:其实是在治理河患

非我族类 2017-06-30
\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深入人心,但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史前,很难考证,所以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本文的笔者根据王巍的观点加以补充、延伸,提出了关于大禹治水的新观点。本文笔者认为,史前洪水不过是子虚乌有,大禹治水其实是在治理河患。
  根据历史传说,中国在文明起源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在克服这场洪水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掌握了筑城技术,华夏文明诞生。这就是鲧作城郭、大禹治水和夏王朝诞生的故事。当代考古学诞生以后,考古学家发现了诸多文明起源时期的古城,说明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洪水记忆的起源,王巍先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一文中说:“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不均衡。”据此推测,王先生所言具体到上述地区,表现为降雨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洪水泛滥。
  这种观点比较合乎常识。但有关洪水记忆的古代文献,除《淮南子》“禹之时,天下大雨”外,没有其他降雨导致洪水的记载。相反大量谈到华北地区的干旱,并且这种干旱记忆是延续并且高度一贯的。从黄帝时代的旱魅传说,到夏代的后羿射日神话,到商汤准备自焚求雨,再到甲骨文中大量的求雨占卜,以及更晚近的历史记录,干旱记载从未间断。华北主要是旱作农业区域,这一记忆无疑更具历史与逻辑的真实性。古气候环境专家也认为,华北地区在4000多年前降水不是明显增加,而是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
  徐旭生先生认为,黄河流出山地丘陵达至平原以后,由于地势落差太大,加之没有束缚,所以泛滥成灾,从而使中原地区的古人形成洪水记忆。即中国古代的洪水记忆主要源于特定地域的河患,与降水无关。考古学告诉我们,文明先驱们的主要活动区域的运动轨迹,总体上是从山坡高地不断向开阔低平的台地与平原方向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当时为华北低地)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没有固定河道,任性漫流。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
  这就是说,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当时实际上处于黄河漫流所形成的巨大湖泊的前沿。在先民向低地迁移过程中,他们会在某个特定时刻遭遇到闻所未闻的真正洪水。洪水虽然早已存在,但人们只是在离开山坡,来到台地以后才开始遇到。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洪水遭遇造就了华夏民族的史前洪水记忆。
  明白了史前洪水的性质,我们对古城、治水与文明起源就会有全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当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他们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他们的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鲧作城”的记载表达了后人对他伟大功绩的深刻缅怀。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使大禹总结出“敷土”的伟大发明,并演变为后世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实践表明,挖掘沟渠、清理水道,是把沼泽蚕食开垦为田园的有效途径。即“禹敷下土方”,也即《国语》所说的“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使人们产生洪水记忆的洪水消失了,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共同开发所奠定的地理基础,及其东西民族的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并且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西周、春秋时期,“敷土”似不足以表现禹的伟大和圣明。恰在那时,包括开挖运河在内的各种治水与水利灌溉事业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大禹就顺理成章地被赞美为灌溉农业时代的治水英雄。对治水故事的解读,还原了大禹作为华夏民族拓荒者的伟大形象。大禹治水的传说,沉淀了华夏先民如何把水潦低湿的沼泽湖泊与黄河漫流区开发成为沃野千里华北大平原的伟大历程。降丘宅土,开创华夏,大禹真正居功至伟,决不是“治水”二字所能囊括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谌中和 单位:复旦大学)
关键词: 大禹治水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