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夏朝历史 > 夏朝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夏朝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新之助 2015-11-24
\

饮仰韶文化
  据近年来地下资料的大量发现,以及考古方面研究,已经肯定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是在殷墟文化之前,这不仅因为殷墟文化比仰韶文化进步、复杂和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更因为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在下,龙山文化居中,殷墟文化在上的叠积层次。这是极为坚实的根据,可以证实在河南地区仰韶文化比龙山文化早,龙山文化又比殷文化早。
  处于最早期的仰韶文化,是有着相当进步的农业,有着发达的制陶技术的,它的居民是一个掌握了比较发达的高等农业的民族。当然,有的民族,也有着初等的农业,可是他们并没有制陶业,因此,也没有或很少有陶器。例如,古代黑龙江一带的民族,他们就有农业,而没有陶器,是用烧石沸水的办法来熟食。但是,有着大量陶器的民族,必然有相当高的制陶业有以及与此密切联系发达的农业,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仰韶文化的民族正是这样有着大量的陶器的农业民族,我们认为就是建立夏代的民族。
  从历史记载上看,夏代的地区不出河南、山西两省,夏民族大概是以崇山(即后来的嵩山)或伊洛为其活动的中心,然后逐步的由河南向河北岸发展,而在山西建立了国家。所以,山西一带又称大夏或夏墟。夏禹的父亲是崇伯鲧,崇伯之国在秦晋之间,汉武帝在中岳(嵩山)见到夏后启母石,这些传说都应该是有相当史实作根据的。 伊水洛水一带,土地肥沃,气候好,农业非常发达,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著名的农业区,这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这说明了伊洛一带是夏民族的居住地区。
  夏民族向北发展,在山西一带,建立了国家,所以《左传·定公四年》说晋侯的封地是夏墟。因此,山西晋阳又称大夏。《诗经》中的《大雅》、《小雅》,《荀子》中“君子安雅”的雅,都与夏是同义语。所谓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区,新旧的民族而言。新发展的、分支称大。可见,山西晋阳称大夏,是夏民族逐渐发展去的。
  夏代的都邑,也在仰韶文化区域。《帝王世纪》说禹都平阳,或都安邑,或在晋阳。又说桀都安邑。《汉书·地理志》说,颍川郡阳翟是夏禹国。这是在低地的边缘,可以说明这是彩陶文化向南发展经过的地区。《世本》说禹都阳城。阳城在河南登封,也在嵩山之南。《国语·晋语》云:“阳人有夏商之嗣典”。阳人大约是以嵩山为活动中心向北发展的。颛顼称为高阳氏,高犹曾祖以上称高祖,是远古的意思。马融说朝歌以北至于中山,古称东阳,朝歌以南,至于轵县称南阳,所谓阳国,大抵就在这一带,这些都是以嵩山为夏人活动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说:“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传说中夏代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两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虞是舜之后,可见就是周初这一带的民族,还是以善作陶器著称。

关键词: 夏朝 仰韶文化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