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观
唐代是一个宗教的大发展时代,三教并立是唐代的特色,而唐代的建筑风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也都显示在了唐代的宗教建筑之中。
唐代的道教建筑
道教,相对于佛教,是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次于佛教,在李唐王朝,它的地位比佛教高。唐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下令规定道教在儒教和佛教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唐代的崇道政策。之后的皇帝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唐玄宗当政时的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季正月,朝廷首次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包括
老子《道德经》在内的道家学说。道教地位大幅度提高,人数也不断增长,宫观遍布全国。从整个唐代看来,道教在多数时间都受到皇室的尊奉,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因为李唐王朝对道教的大力推崇,当时道教宫观几乎遍及名山都邑。据杜光庭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十五日的记载,唐代自开国以来,“所造宫观约1900余(座),所度道士计15000余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其中,如太清宫、太微宫、紫微宫等主要供奉老子的宫观,规模可与皇家的殿堂相比拟,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现存唐代道教建筑有山西省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山西省平顺县的天台庵,广仁王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
唐代的佛教建筑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并将约657部梵文佛经带回中土,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出城远迎。尔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
玄奘留在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唐太宗还为在贞观二十二年译出的《瑜伽师地论》作了经序。贞观二十二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唐王朝旨意入住任上座,并悉心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天竺携来的樊文佛经和佛像。玄奘把带回来的经典一一翻译成汉语,历时十九年,耗尽心机,纠正了当时许多细微的错处,才使后人得以学习正统的佛法,对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慈恩、律宗等宗派相继成立。
唐代的道观明显占有很大的优势,毕竟李唐以李耳后人之称,但是唐代对佛教的宽容态度也使得寺庙兴盛,玄奘西游之后更是让唐代佛教进入繁荣期,可惜三武一宗灭佛,唐代许多寺庙今天都已经无法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