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 唐朝胸大的女性受欢迎吗
唐朝女性
“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并不是整个统治时间为三百年左右的唐朝的审美观,而是有一个“以胖为美”的变化过程,即初唐以瘦为美发展到盛唐以胖为美,中晚唐时又回溯到以瘦为美的审美状态,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最能代表唐代的审美特色,所以“以胖为美”成为了人们对唐朝审美观的共识。
盛唐“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内涵
盛唐时期的“以胖为美”是有一定标准的,它要求体态丰腴,凹凸有致,身体健硕,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并非越肥越美,这也与现代意义上有赘肉的不健康的胖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区别看待。本文将通过诗词文献和留存下来的唐朝壁画、绘画、陶俑、雕塑等图形作品,对“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内涵加以分析。
(一)体态丰硕,骨肉均匀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当属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即人们熟知的杨贵妃。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用来说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这“艳”就体现在贵妃皮肤白皙,花容月貌和肌理细腻上。从白居易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一词上,我们能知道杨贵妃是个肌肤白皙细腻的美人。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而唐朝人尤其喜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花型丰硕,宽大,代表着富贵的寓意,正显盛唐气象。所以在大诗人李白的诗里,用牡丹来比喻这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把牡丹的美与杨贵妃的美交织在了一起。在《杨太真外传》中,有对杨贵妃三姐妹的一个整体描绘:“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由此可见,不但是贵妃丰腴,连同其他姊妹都是有丰硕体型的美女,在留存的唐代风俗画中我们更能直观的感受这种审美观。在盛唐时期的贵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们多彩多姿,情态极妍,其造型多为秾丽丰肥之态,姿势动作和面目神情,各不相同,发髻衣饰各式各样,仪态温婉端庄,落落大方。
(二)身体矫健,肌肤白皙
唐代女性除了具有丰硕的外部体形特征外,身体矫健、肌肤白皙也是唐代女性之美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这从她们选择的穿衣方式中就能发现。
盛唐时期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唐代女性积极投身生产,参与社会劳动,身体素质也在劳动中得到了良好锻炼。由于民族的融合,对外交流的加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在中原也日渐兴盛起来,女性纷纷参与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穿胡服和女着男装成为了女性展现矫健之美的重要方式。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结合,它与中原以往的宽衣大衫有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为盘领,紧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饰较前代更加开放,更加强调了体态的美感。胡服不但便于开展农作劳动,也是女性参与骑马、郊游等社会活动的首选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体态丰腴中,增添了一种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绘画、壁画、佛像雕塑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女性为展现肌肤白皙之美,选择了较为开放的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唐代诗人方干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描绘了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突显了女子白皙的肌肤。在唐代另一位著名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纱衣下肌肤的丰腴、白皙和仕女仪态的雍容华贵。可见,盛唐时期的女性已经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躯,它们不再裹上布质的厚重内衣,而是仅用薄纱蔽体,将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开放的方式将自己丰腴秾丽的身躯,白皙的皮肤展现于世。
胸大的女性受欢迎
古代科技不发达,女人的酥胸大多靠自然发育,人们的审美也似乎并不专注于乳房。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喜欢大胸女子的人呢?如果有,女人又是如何通过丰胸来迎合这种“喜欢”呢?在两本唐书里,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
比如唐文宗的私生活好像不是一般的正经,他没有皇后,见于后妃传记的唯王德妃一人而已,也就是废太子李永的母亲,貌似一夫一妻,举案齐眉,是个模范丈夫。然而,如果多读读史料,就会零散的发现,唐文宗其实也是个花心大萝卜,临幸宫女超随意,不做记录不说,还特喜欢爆乳女子。从唐武宗、文宗朝宰相杨嗣复和李珏、安王李溶等人的传里,屡次提到一个叫杨贤妃的女子,她是唐文宗后宫里有册封的第二个贵妃。按唐制,贤妃位列德妃之后,属于第四等级,地位不算不低了。杨贤妃的上位,就跟丰胸有关。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这是唐文宗于开成三年写的一首《宫中题》,据说吟咏时,杨贤妃就伴在身侧,二人一起去看望生病了的王德妃。大概的背景是,太子李永不务正业,常与戏子无赖在一起厮混,唐文宗很生气,动了废黜的念头。作为母亲的王德妃由于平素过于宠爱太子,遂又惊又惧,一病不起。杨贤妃也就是这个时期从昭容连升三级册为贵妃的。杨贤妃很有女人味,唐文宗形容春雨的诗里有一句“霢霂垂朱阙,飘飖入绿墀”,被学者推测为是临幸杨妃之后的描写,飘飘洒洒,如醉如痴,连下台阶都没了重心。当然枕头风是没少吹,“杨贤妃方幸,数谮之”。
她也没个儿子,这般的说王德妃和太子的坏话,不知图个啥?女子妒忌争宠吗?未必。还有更不可理喻的呢,不久,王德妃死了,李永被软禁,随后暴毙。据柏杨先生考证说,“李永是在文宗和杨贤妃暗示下被暗杀的”。关于这一点,愚以为只说对了一半。虎毒尚且不食子,唐文宗当不至于残害亲生子,即便要杀,安个罪名就是,何须暗杀?杨贤妃有暗杀太子的动机,倒是正常。随后发生的一件比较暧昧的事儿,足以证明。她不停的向文宗推荐安王李溶为皇太弟,难道他们之间有一腿?这个问题,不光唐文宗怀疑,其后的唐武宗也断言李溶“恭维”了杨贤妃。李溶是个小白脸! 还有一个事儿,宰相杨嗣复曾写信给杨贤妃,希望她成为摄政皇太后,并在信中称她为姑母(《旧唐书》)。这也得画一个一个大大的问号。杨嗣复是一代名臣杨于陵的小儿子,难道杨贤妃是杨于陵的姐妹或堂姐妹?当时的杨嗣复已经五十多岁,而杨贤妃才二十多岁,唐武宗还说杨贤妃是杨玄思的姐姐。年龄、辈分都不对,显得相当蹊跷。愚以为其中的奥妙,一在于杨嗣复拜相,得益于杨贤妃的帮助,二在于杨贤妃的姿色受到了杨嗣复的垂涎。
至此,答案明了了,此女之所以不安分,是因为自信自己很有料,男人都为她着迷。那么,杨贤妃到底多有料?为何三个男人为她痴迷?
在野史里有“开成间,京畿豆贵,石十金。……故事,如妃子笑”的记载。这里的“豆”,十有八九是指黄豆。而妃子笑,则是借杨玉环吃荔枝的事儿暗指当朝妃子,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