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歌舞
歌舞文化一直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诗词曲赋流行的时期,歌舞也随之繁荣起来。唐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此时期耳朵歌舞主要分为两大类:送酒歌舞和著辞歌舞。
一.送酒歌舞的特点:
1.大部分送酒歌舞是相互酬答,答歌与令歌须同一调,送酒歌唱的规则是依调著辞。
2.送酒采用一人持杯,请另一人歌的形式。酒巡至某人,某人即可持杯请另一人唱歌送酒。因此,它属于酒令范畴的歌唱。
3.筵中歌舞兼备,舞蹈也用先令舞后答舞的形式。
4.筵中穿插进行各种性质的歌舞。例如蒋琛故事所记的宴乐次序是:先用女声送酒。女乐数十辈,有歌有舞。其中一首歌辞(《公无渡河》)用宣宗大中年间诗人王睿的诗歌。然后由诸江神相互作歌送酒,亦有歌有舞。最后由与筵者各献伎艺,有诗咏、有歌唱。由此可见:单纯表演性质的酒筵歌舞,是和酒令游戏性质的酒筵歌舞,在妓筵上长期并存的。
二.著辞歌舞的特点:
1.从歌唱与伴奏之关系的角度看“著辞”的对立概念是“相和歌”,在琴歌中称“弦歌”。“相和歌”包括人声伴和、打击乐器伴和、管弦乐器伴和等三种类型。
2.都配六言体辞;大多用《回波乐》调,采用自歌自舞的表演方式,表演时“递起歌舞”,亦即按照统一的歌舞规则轮番作舞。
3.都在酒筵风俗的背景下产生,都是节奏急促、使用急三拍结构的乐曲;它们都是舞曲,因此由民间传入教坊,改制为大曲(大曲是乐、歌、舞三者结合而成的音乐作品,无舞曲便不成大曲)。
如果说送酒歌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酒筵自娱歌舞和古代的属舞,那么著辞歌舞便是中古音乐文化的特定产物了。其来源可通过《回波乐》、《倾杯乐》、《三台令》这三首曲子来找寻,是具有同样的文化性格的几支乐曲。都起源于北朝俗乐,是第一批华夷融合的乐曲实例,在唐代广泛流传,影响了所有酒令曲。这就可以证明,唐代著辞歌舞是胡乐入华这一历史事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