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贩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对此,经济史学界高度评价,认为只有当今的纽约,可与之媲美。北宋画家
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以5米多长的画卷,把当时繁华的开封府城市生活面貌定格于世人的面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商贾开店,小贩叫卖,尽管街市、石桥的交通有些拥堵,但确是一派和乐融融的市井景象。我们不禁暗问:如果北宋有城管,还有《清明上河图》吗?
这里没有丝毫贬低城管工作重要性之意。近日在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城管与小贩的对话论坛上,小贩说:“我们得生存”,城管说:“城市要秩序”,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城市治理理念的误区。城市的“城”,原本是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墙垣,最迟到了东汉,“城”引申为用来盛载容纳臣民的地方,所以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城,以盛民也。”城市的“市”,《说文解字》说:“买卖所之也。”这里用了“之”这个字,就是“往”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代的“市”,不是今天的店铺,而是聚散有常、交易而退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墟集,墟集可以说就是流动摊贩聚集的地方。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所谓城市,就是容纳摆摊做买卖的地方。老百姓不见得每个人都读过《说文解字》,而《说文解字》记载的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与现象,这些历史的意识,至今未在乡间百姓的记忆中抹去,可见摆摊趁墟,不一定完全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记忆的惯性因素。
面对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品依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一个城市景象?是一切井然有序,背后却有人生计艰困的冷冰冰的城市景象,还是虽然有些凌乱拥堵却人人有活路、热闹融和的《清明上河图》?崇尚“生生之谓易”的中国人更多会选择后者。因此,只要小贩不阻行、不扰民,城管大可放之一马,至于小贩是否会抢走室内摊档的生意,消费者自然知道分辨卖“坚嘢”和卖“流嘢”的地方。城在前,市在后,没有对生存的容纳,秩序就失去了意义,就如同没有真和善,美就变成了虚伪,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