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
柳湾,在乐都县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青海柳湾遗址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柳湾墓的随葬品有陶器、装饰品和海贝等。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湖东南方向40公里,是迄今黄河上游最大规模遗址群落。从1974年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近20万平方米面积内发掘1730座墓葬,出土文物4万余件,其中彩陶将近2万件,从距今4600年前至3600年前,延续1000余年,柳湾获得 “彩陶王国”美誉。2014年是柳湾遗址开掘40周年。馆长王进先表示,来沪展出青海彩陶汇集各个时段代表作。
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彩陶,当时他命名为“甘肃的仰韶文化”。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
夏鼐将其称为独立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又分为早期马家窑、中期半山、晚期马厂三大类型。早期马家窑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器皿上连续的旋涡翻腾不息,一道道水波顺势而下,表达上古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半山彩陶在旋涡纹基础上,又在平行线绘上黑色锯齿,由四个以上的旋涡勾连,左右两方连作。半山彩陶开始采用黑、红两色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马厂类型彩陶则是柳湾遗址主角,在柳湾遗址1730座墓葬中,马厂类型占1041座。锅、碗、盆、钵、罐、壶等各种器皿在这一时期彩陶制作中一应俱全。大圆圈彩陶壶是马厂类型独具特色的纹饰,外圆寓天,内方代表土地,流露朴素“天圆地方”思想。别具一格的双联罐,在部落议和时使用,首领举杯共饮,为避猜忌,就使用双连罐。王进先介绍,马厂类型晚期彩陶下腹部和底部出现大量的书画符号,虽然还不能确定是最早的文字,但它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起到一种记事的作用。它为甲骨文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马厂类型彩陶达到巅峰,随着青铜器崛起,彩陶走向衰落。之后的齐家文化时期,彩陶变成素陶,器型却有了突破,面罐别具一格。王进先介绍,是猫头鹰的别称,面罐蕴含原始先民对神灵的敬畏,有可能用于煮制草药或饮品。为展览收官的辛店文化彩陶,显露浓郁游牧民族风格,羊角纹比比皆是。辛店文化也是柳湾遗址的终点,王进先表示,很可能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迫使当地居民撤离。
柳湾墓地马厂彩陶不但以数量和花纹著称,而且一部分彩陶壶的腹下部,绘有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或代表氏族的徽号,对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将为研究彩陶王国增添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