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嫔妃
看过清宫戏的小伙伴都知道“小主”一词用女婢丫鬟们对于自己女主人的称呼,然而查证历史的话,是都真正存在“小主”一词呢,“小主”一词到底是不是清宫用语,如果是,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主”?如果不存在“小主”一词,清代宫廷里如何称呼后妃们呢
“小主”一词的来源,是金易的《宫女谈往录》,此书中出现过数次“小主”一词,我们摘录几条重要的来看看。
“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们的叫官房。”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
从上面两条原文来看,《宫女谈往录》一书里的“小主”一词,大概有几个要点:
1:以尊卑排序,后宫分为太后、主子、小主们,三个等级。
2:以称呼来说,小主可以有“小主”、“小主们”、“封号+小主”三种称呼方式。
这就是《宫女谈往录》中谈到的“小主”,也是现在清宫戏里和很多清穿小说里用到的用法。
问题在于,很多人迷信《宫女谈往录》,但是这本书实际上可信度是参半的。其作者金易,原名王锡,1917年生人。根据其《自序》,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和街坊老宫女“荣儿”有所接触,听她谈了很多宫中和宫女的故事,而在八九十年代才由作者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出来。四十年的时间,其中记忆的错误,不言而喻,作者本身又不熟悉清代制度,里面的问题也相当的多。
当然,有错误,并不代表没有全错,更不代表没有采用的意义。《清史稿》的错谬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动辄说《清史稿》没有阅读和参考的意义。
于是我们需要其他的证据。
在比较可信的资料里还提到过“小主”一词的,是商衍瀛的《
珍妃命案》,我们录原文如下:
“据信修明说……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以上为信修明见闻。”
这条记录本身是个不错的佐证,商衍瀛,字云亭,广东番禺人,
光绪朝进士,翰林院侍讲,商衍鎏为其弟。这种说法出自商衍瀛的记录,说明其多少有些依据。但是,一来,此文之中的“小主”,变成了“小主儿”,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儿化音,但是意义却变化了很多,详见后述。二来,商文中说此说法源自信修明的记录,而事实上信修明的记录则否定了这一说法。
信修明,名信连甲,号汉臣,幼时读书,考取功名未果,娶妻生子后,迫于生计,自阉进宫,宫中人称“神仙张”(信修明入宫时顶替一张姓太监故称)。其《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和商衍瀛一样描述珍妃的情况的时候原文如下:
“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
这里作“主子”,而并非“小主儿”。
于是对于“小主”一词,我们做出总结,大致上有三种可能性:
1: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其原型为“小主子”。这种说法的依据只有《宫女谈往录》,是孤证,而且来源不甚可靠,并且与档案和清宫人员回忆的称呼有出入,于是可信度不高。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根据口语的活用和时代的变化,如果“小主”的原型确系“小主子”,那么其作为一种口语性称呼的可能性并不是为零,只是还需要证据。
2:事实上存在“小主”一词,不过口语上作“小主儿”。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商衍瀛的记录,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被商衍瀛记做信息来源的信修明本人的书籍把它否掉了。不过商衍瀛从时代来讲,是见过信修明的,或许从口语上的发音有所不同。那么口语上如果发音为“小主儿”,这个词汇就要重新审视。根据北京话的特点,于尊重、正式的场合,很少有在词尾加儿化音的情况,何况以卑称尊,其称谓更不可能加儿化音。所以如果“小主儿”这个称谓真的存在,也是一种戏谑的称呼,如逗孩子一般,不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称呼,同时,正如一个宫女无论与皇后是什么关系,也不能称呼她为“皇后主儿”一样,这种称呼也不是“关系密切”的体现。
3:事实上不存在“小主”一词,《宫女谈往录》和商文中出现这个词汇是因为回忆上的差距或者口语差异的错记。
从现在的资料来讲,第三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如果不存在“小主”一词,清代宫廷里如何称呼后妃们呢?
大体来讲,清初宫廷还是以满语为主体,到雍乾之后,渐渐以汉语为主体。清代皇子们称呼后妃,山桃木、洗桐女史和我,都曾经在微博上科普过,这里不提,仅说一下清中后期宫人如何称呼后妃。
根据朱家溍对清宫太监耿进喜等人询问的记录,清宫太监、宫女们称呼后宫的时候,从大体上称呼为“各宫主位”、“皇后主位们”,由此亦可见到皇后和主位要进行区分,即皇后为皇后,主位为后宫妃嫔。
具体的称谓,同见朱家溍《故宫退食录》。根据清宫旧人口述,各府福晋和格格以及太监、宫女们对称(当面称呼)孝钦显皇后(此时为太后)时,叫“老祖宗”。而太监、宫女等背后(即背称)则称其为“老佛爷”或“西佛爷”。对于皇后,对称为“皇后主子”,背后则称呼为“主子娘娘”。
而对于妃嫔的称呼,我们可以从瑾妃、珍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的记录中来看出一些端倪。其在《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写道:
“自二妃进宫后,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主’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
而当其长大后入宫进见瑾妃的时候,其对宫人的称呼记录如下:
“下车进了东门,在殿外听候传叫。只听太监一声高喊:‘瑾主
子有旨,传六、七爷进见。’”
“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太监和宫女们在旁边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同时,根据清代档案,宫中还有“某妃/某嫔娘娘”等等称呼,都可以见到宫廷妃嫔称呼的情况。
不过根据侍奉的主位不同,其称谓是否有所区别?如请宫太监耿进喜回忆对于皇后的称呼,背称为“主子娘娘”,而
瑾妃宫中太监称呼瑾妃为“瑾主子”、“瑾主妃”,是否与其隶属宫份有关?抑或是宫中主位一概称谓“主子”,仅以前缀作为区分?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参考档案和资料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希望能对各种流言以及自称“小主”以为美的举动进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