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的两大势力:洋人和江浙财团如何影响议和
非我族类 2017-09-20
凤凰卫视2011年2月23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袁世凯出任清廷内阁总理,持北洋重兵与南方义军对峙。当时天下势分南北,南方各省已经全部易帜独立,而东北和直隶等少数省仍掌控在清廷的手中。是战是和,如果打,双方都没有胜算,因此双方打算谈判。
那么在南北和谈中左右大局的势力有两个,一是洋人,洋人对辛亥革命最早的反应只有两个字“惊恐”。法国等银行团驻华代表直白地说,“革命决不会使我们得到任何好处”。所以辛亥革命强枪响之后,列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纷纷将炮艇开到了长江中游集结,向革命军示威。
不过革命军一开始就不想与洋人为敌,他们昭告各处,要坚决保护外国人及其他们的财产安全。革命党人甚至想借助洋人的力量推翻清廷。偏偏洋人们相信,袁世凯才是一个可以支持的有力人物,孙中山只不过是一个轻举妄动的幻想家。列强是希望两者和谈,袁世凯当权,这给革命党人带来相当的压力。
二是江浙财团,当时江浙实业已经蓬勃发展,尤其是上海。对于商人来说,和平的大环境是首位的。当中就有一位晚清状元,即开办了庞大实力集团的张謇,张謇向来被称为是“山中宰相”、“实业大王”,原本是主张立宪的,在辛亥转向了共和。在他为首的江浙财团的推动下,上海和武昌还产生过两个政治中心地位的争执,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政府设在湖北,议会设在上海这样的一个折中方案。不过在上海的江浙财团毕竟是政治和经济实力都大于武昌。
正是这两方力量的影响下,南北和谈之前由英国公使捎去了袁世凯向南方军政府伸出的和谈橄榄枝,和谈地点选择了江浙财团的核心上海。从1911年12月18日起,和谈开始以后南北双方代表一面多次召开公开会议,一面在赵凤昌的寓所惜阴堂中常常私人聚会和磋商。赵凤昌是张謇的好友兼重要智囊人物,人称“民国诸葛”,又被戏称为是“民国产婆”。
赵凤昌不仅在南北双方穿针引线,而且能够左右南方的意见。赵凤昌认为袁世凯主政北京,外交、军政均占优势,北京得天时地利,南方各省不统一,与北洋军相持日久必生经济与外交危机,万一列强借为口实,难免有瓜分之虞,因此南北谋和避免战争是为上策。
1月中旬,南北双方终于在惜阴堂定下的密约,如果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体制,将拥立反正后的袁世凯为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