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打击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捻军起义
一、在政治上:捻军活动区是北达黄河南岸,南达长江北岸,东达山东海滨,西达陕甘边界的。在这里,不但有捻军随时过境。也有地方农民军的杀官围城斗争,还有太平军北伐和西北远征。从咸丰初年到同治七年(一八五一——一八六八)大约有十八年时间,地方上是兵荒马乱极不平静的。不能说这些地方的清政权全部垮台了,但能说它是瘫痪状态,是半垮台状态,用军事术语说,全部是“游击区”,清朝政府没有力量控制它。过去在这些地方作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肥缺,如今在这里作官,却随时逃亡,随时有被击毙的可能。李昭寿在英山杀何桂贞的时候,就连同消灭了几十个流亡的知县。太平军所过之地,县城更是随时被占领,地方官吏被杀者总在几百以上。捻军在安徽占领过雉河集和蒙城等十三个城池,在河南占领过永城、夏邑等九个城池,在湖北占领过老河口、天门等七个城池,在山东占领过城武、曹县等八个城池,在江苏占领过丰县、清江浦等四个城池,在陕西占领过延川、绥德等四个城池,在山西占领过吉县、乡宁等三个城池,在直隶占领过祁州、饶阳等六个城池,即以这个不完全统计来说,已达五十四个城池,由此可见,清朝地方政权当时是处在怎样一种残破的局面里。若再加上太平军占领过的城池,地方农民军占领过的城池,还有的城池是长期被占,有的是经常被占,这种拉锯式的、犬牙交错式的频繁的战争,对于清朝反动统治打击之重,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捻军路过之区,青年人参加了捻军,清朝的兵源断绝了。捻军把粮食搞走,清朝的粮食征发落空了。捻军把财物搞走,清朝的兵饷落空了。贫苦农民到处参加起义,地主的租课和国家的粮赋及徭役,也就一并断绝了。这种打击的直接后果,是使清朝的反动统治削弱,所谓“同治中兴”,不过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破烂摊子,要想恢复元气,那是谈何容易的。
二、在军事上:捻军打败过胜保、袁甲三、英桂、英翰、刘蓉、丁宝桢等清朝的将军和大吏;捻军打败过“东军”、“豫军”、“皖军”、“鄂军”等许多地方清军。当时,清朝的主力部队都调到江南前线去了,对付捻军的多是各省督抚和各省地方军,他们都被捻军拖住、拖垮了,“鄂军”被消灭了,“东军”和“皖军”被打败了,从战斗中受到反革命锻炼而发迹的是张曜的嵩武军和宋庆的毅军,这两部分的前身就是“豫军”。被捻军打死的清军将领不少,总兵以下的很多,最高的头子是僧格林沁及其军队。这人是清朝良将,其军队是清朝“王牌军”,过去,清廷一意培养,用以对抗新起的湘淮军,其目的是江南太平天国由湘淮军来打,江北捻军由僧格林沁来打,既可平分秋色,亦可见清朝还有一些力量。但是僧格林沁败死了,李鸿章称之为“畿辅”的“长城”崩塌了,清王朝的幻想破灭了,不得不死心塌地依靠汉族军阀来攻捻。然而,曾国藩及其湘军的攻捻也失败了,最后是李鸿章和左宗棠出马,才打败了捻军。从攻捻战争中,彻底暴露了绿营兵的腐朽,清代兵制从此发生变化,由湘淮军改编成的“防军”,和从绿营里脱壳的“练军”随之出现,军权由王公贵族向汉族军阀转移,军事影响着政治,贵族集团的统治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