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条约在哪里签订:海光寺的前世今生
非我族类 2017-08-01
天津条约
今天,海光寺作为地名,已存在了近300年。海光寺本身,作为清净的佛门圣地,早在1900年就被尘嚣的炮火彻底摧毁了。现在,人们只能从海光寺三个字,来追踪它曾经见证过的历史。清朝初期,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八景之一“定南禾风”便指的是海光寺周围的这片田园风景。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景绝佳,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规模钜丽”、宏伟轩昂的寺院,取名普陀寺,一时间信徒游客络绎不绝。1719年,康熙南巡时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成衡迎于西淀,并且应答如流,令康熙皇帝龙心大悦,赐名普陀寺为海光寺,还亲笔书写了匾额“随处湘音”,又作了两副对联赐给海光寺。
帝王的青睐着实为海光寺带来了好运,以致许多官商纷纷解囊捐助,对海光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并且在寺外开凿了两道水渠,种植了上万株的柳树。使得海光寺周围成为天津地区一处绿柳夹岸、红莲掩映的美景圣地,“少长咸集”。而冬日这里的“平桥积雪”,更是被列入津门十景之一,这里的一座桥还被游兴盎然的人们称作欢喜桥。
1736年,乾隆路过天津时,也为海光寺题写了匾额,之后,还陆续为海光寺写下了大殿额及其对联,并且还为御书楼留下了“春物熏馨含慧业,名禽婉转入闻思”的词句。将海光寺定为行宫。使得海光寺名声更隆,香火更盛,成为一处不可不到的地方。
1767年和1788年,乾隆还先后在海光寺阅兵和拈香,写过数首以海光寺为题的诗句。
及至到咸丰帝,海光寺伴随着清朝日渐衰落的国运,恶梦开始接踵而至。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沿海河上行,盘踞在三岔河口一带。咸丰皇帝闻讯大惊,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查办。桂良和花沙纳到天津后,见海光寺建筑华美、陈设精良,周围又有清军驻防,于是选定海光寺作为宴请英、俄、美三国公使的地点。当时俄美两国由于急于得到好处,条约很快议定。而英法自恃大兵压境,态度极为蛮横,甚至拿出事先自己拟好的条约56款“神色俱厉”地逼二人签字,而且一个字也不让改。英国公使额尔金还威胁如不签约,将带兵北上进攻北京。清政府只得屈尊让步。
《天津条约》就是这样在倍受凌辱的情况下签订的。而海光寺也因此有了一个别名叫签约寺。
1860年,贪得无厌的列强,再次攻陷大沽,并占领天津城,英法联军在河北望海寺设北营,城南海光寺设南营,并一度将天津知府石赞清扣押在海光寺内,这是海光寺第一次被外国侵略军占领。直到第二年,联军才因《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津的开埠,悉数从海光寺撤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国防的现代化和加强京畿防务,决定购置外洋的军火机器,在天津设局制造。1867年,也就是同治六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把购办的蒸汽机、化铁炉和旋床等设备安置于海光寺周围新建的厂房之内,作为天津军火机器局的分局,称为西局。当时,海光寺局不独可以制造先进的枪炮,还可以制造行军桥、挖河船、甚至可以制造类似今日潜艇的水底机船。奉献给慈禧太后置于昆明湖的“恒春”和“捧日”轮船,也是海光寺局建造的。史书记载,“西局有八厂,共屋百余间,环于海光寺外。”可以说,海光寺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一个很有名的地方。
1870年,李鸿章接替崇厚主管天津机器局。
原来海光寺里的大钟,是1881年德国作为送给清政府的礼物,被李鸿章安放在海光寺的,重达13000斤。后来被日军送给英租界工部局,悬挂于维多利亚花园。南开大学八里台新址落成后,又被送到南开大学,成为南开大学的校钟。最终大钟被日军掠走,下落不明。
除此之外,为了让醇亲王看到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李鸿章还从上海调来了机器织布的设备。连同最初引进的西门子炼钢设备,可以说,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海光寺密不可分。
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侵华进攻天津,义和团和清军一起在海光寺、八里台一带顽强抗击与联军展开激战。佛门圣地海光寺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彻底击毁的,竟至片瓦不存。随后,日军在海光寺的废墟上建造起兵营。转年签订《辛丑条约》,海光寺被划入日租界。1903年4、5月间,日军在这里设置了司令部。从此以后,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整整45年的时间,海光寺成为日本策划侵华阴谋和残害中国抗日军民的核心所在,是天津百姓人人惊耸、避之唯恐不及的魔窟,犯下了滔天罪行。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座魔窟残存下的遗迹。
现在,海光寺令人辛酸、悲愤的旧日时光已经完全被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筑彻底锁定在了历史,生活在海光寺周围的人们,早已摆脱了往日不堪回首的阴霾,沉浸在幸福安宁的和平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