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实力如何:曾为“亚洲第一” 后被日本超越
非我族类 2017-07-26
1894年时,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主力军舰数据对比
北洋舰队成军时是“亚洲第一”,那到了甲午年还是不是“亚洲第一”了呢?
1888年对于北洋海军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他们正式获得了国家海军的编制。从"北洋水师"升格成了"海军",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领国家的工资,从"临时工"升格成了"公务员"。在这一年,他们的实力达到了顶峰——麾下拥有威震远东的德国造铁甲舰"定远"和"镇远",福建船政建造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德国造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和防护巡洋舰"济远",英国造的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和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以及伦道尔炮艇"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德国造鱼雷艇"福龙"、"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和英国造鱼雷艇"左一"等二十余艘作战舰艇和数十艘辅助舰艇,当仁不让的成为东北亚的一支不容忽视的海上力量。若再加上南洋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和广东水师编制内的蒸汽军舰,这一时期的中国海上力量无疑更为可观。
反观此时的日本海军,主力铁甲舰只有3艘式样老套落伍的"扶桑"、"金刚"和"比睿",一艘同样老式的撞击巡洋舰"筑紫",称得上新锐主力舰的只有防护巡洋舰"高千穗"和"浪速",另有一艘订造于法国的防护巡洋舰"亩傍"因为武备过重之原因在建成回航的途中失踪损失。剩下的诸如"日进"、"筑波"、"天龙"、"海门"、"天城"、"磐城"、"葛城"、"大和"、"武藏"等都不过是排水量千余吨上下的旧式蒸汽炮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根本无法和中国比肩。
差距很悬殊,中国人很满意,日本人很揪心。满意的中国人知足常乐,过起了高枕无忧的日子;而日本人则开始勒紧裤腰带,趁着中国人懈怠的时候奋起直追。也就是北洋海军成军的当年,已经开始亲政的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的批准了他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提交的《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以治理黄河经费不敷为名,宣布停止进口船炮,中国海军原先一直紧跟着世界海军发展潮流的步伐戛然而止。
而日本却在1888至1894这六年时间里先后自行建造了2000吨级的防护巡洋舰"高雄",向法国订购了4000吨级的大型防护巡洋舰"松岛"和"严岛"并根据图纸在国内自建了"严岛"的同型舰"桥立"(著名的"三景舰"),鱼雷巡洋舰"千早"(回国途中被英国商船撞沉而未服役),高速通报舰"八重山";向英国订购了3000吨级的小型装甲巡洋舰"千代田",4000吨级的防护巡洋舰"吉野",并根据英国为美国建造的防护巡洋舰"巴尔的摩"的图纸在国内自行建造了3000吨级的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并在这些新造舰艇上大量安装新式大口径速射炮,力图以射速的优势来压倒北洋海军拥有的舰炮口径和射程的优势。另外还建造了5艘拥有大中口径舰炮的新式炮舰("摩耶"、"鸟海"、"爱宕"、"赤城"、"大岛")和多达23艘的鱼雷艇。使得日本海军无论从舰艇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北洋海军甚至整个中国的海上力量,不动声色的从中国手里夺取了亚洲第一海军的桂冠。
1891年后,即便已经在实力上超过了中国海军乃至整支中国海军,日本也并没有就此停下建设海军的脚步。1893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和衷共同》的诏书,原本在每次军事预算审议的时候恨不得吵个天翻地覆的内阁和国会实现了"休战",故当年提交国会审议的七年造舰预算案在国会顺利通过,捏着国会批准的新预算,日本立刻迫不及待的揭开了一轮新的购舰行动。由于对白劳易设计的"松岛"、"严岛"、"桥立"3艘"三景舰"的不满意,认为这3艘军舰的3门不可靠的320毫米炮不足以克制北洋海军的"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上的8门305毫米炮,所以日本人把目光瞄向了刚问世不久的、奠定了近代前无畏舰基本式样的"尊严"级(中线布置的双联装主炮塔、船体两侧纵列副炮)。决心彻底压倒"定"、"镇"的日本海军委托英国著名舰艇设计师马可罗以"尊严"级为蓝本为日本海军设计两艘前无畏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的8月1日,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前无畏舰(战列舰)"富士"号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晤士铁工所铺下龙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2月28日,第二艘前无畏舰"八岛"号在阿姆斯特朗公司埃尔维斯克工厂铺下龙骨。若等到这2艘威力强大的前无畏舰加入日本海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定远"和"镇远"这两艘式样陈旧的船面露炮台式铁甲舰将不再会有任何还手的机会,北洋海军面对日本海军的战局将变得更加一边倒。
事实上在1891年日本海军就已向英国订购当时最先进的富士级前无畏舰(战列舰)。
反观1894年时的北洋海军,受《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禁令的束缚未再增添一炮一舰,只是由于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出任两广总督的关系,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和"广丙"3舰经常北上和北洋海军合练,成为事实上的北洋海军编外军舰,变相的为北洋海军补充了些许新鲜血液,但这点新鲜血液比起此刻正在疯狂大换血的日本海军而言也只是聊胜于无而已。
李鸿章在《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的束缚下也并没有坐以待毙,适时为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养老而修缮的清漪园(后更名颐和园)工程款项不敷,醇亲王领衔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在向内务府短期拆借出大量经费的同时又以"海防捐"的名义向各省摊派,李鸿章不但从原本就不甚宽裕的直隶省藩库中凑出二十万两,还积极联络各省的督抚捐资报效。明明知道海军经费支绌还如此积极的为太后老佛爷的园子筹款,李鸿章此举似乎可以扣上"曲意媚上"的帽子,但李鸿章仅仅是为了巴结慈禧太后完全没有必要如此下血本、再落个骂名,逻辑上并不能说通。
事实上让李鸿章如此为此事积极张罗的原因就是慈禧太后同意以"海防捐"的名义筹来的资金存入银行生息,利息贴补清漪园工程,而本金待皇太后的六十大典过后就提出全数拨付北洋用以购船添炮,而事实上这笔总共260万两白银的"海防捐"本金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也的确被提出交给李鸿章购买军火,也算是慈禧太后兑现了对李鸿章的承诺,但此时已经太晚了。
所谓颐和园工程挪用海军经费,实际上却是李鸿章个人费尽苦心为北洋舰队筹款。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前夕,当全国舆论都在认为凭借北洋海军的实力定能一举荡平东瀛的时候,李鸿章却上了一纸让光绪皇帝惊得目瞪口呆的《覆奏海军统将折》:
"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只,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汊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船行之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判。西洋各大国讲求船政,以铁甲为主,必以极快船只为辅。
详考各国刊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购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今则至二十余海里矣。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臣当躬任其咎。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臣前于预算战备摺内奏称,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于争锋。不特北洋门户恃以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东渡袭其陆兵后路之虑。则倭船不敢全离仁川,来犯中国各口。彼之防护仁川各海口,与我之防北洋各口情势相同。""……今日海军力量,以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用兵之道,贵于知己知彼,舍短取长,此臣所为兢兢焉,以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似不应以不量力而轻进,转相苛责。"此时,已经再也无法忍受《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束缚的李鸿章在这份折子中把淤积在胸中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坦言此时的北洋海军已经因为停止购舰购炮的原因而落后于日本海军,现有实力"以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然而,震惊之后的光绪皇帝不接受这样的事实,终于还是"轻于一掷"。
"富士"和"八岛"两艘前无畏舰因为下单时间过晚而注定赶不上战争,但是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建成为一支由装备着大量大口径速射炮的大型快速防护巡洋舰组成的攻击型舰队。习惯用国运来赌博的日本人将宝押在了这支花费重金打造的舰队上——希望用这些军舰的高速和快炮来压制拥有重炮的北洋海军。
事实证明日本人押宝押对了,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丰岛海战中,3艘日本防护巡洋舰"吉野"、"秋津洲"和"浪速"排成纵队集中起5门152毫米速射炮、8门120毫米速射炮、2门260毫米后膛炮和3门150毫米后膛炮攻击北洋海军防护巡洋舰"济远"和来自广东水师的鱼雷巡洋舰"广乙"。而两艘中国军舰能还击的大口径舰炮仅有"济远"的2门210毫米后膛炮、1门150毫米后膛炮以及"广乙"的2门120毫米速射炮。凭借火炮射速的绝对优势,3艘日本巡洋舰用微不足道的损失成功击毁了"广乙"舰,并迫使"济远"舰逃跑,成功俘虏了中国运输舰"操江",击沉了为中国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
1894年9月17日的鸭绿江口大东沟海战,12艘日本联合舰队军舰能够向中方射击的大口径火炮为320毫米后膛炮3门,260毫米后膛炮4门,240毫米后膛炮2门,170毫米后膛炮4门,152毫米速射炮5门,150毫米后膛炮9门,120毫米速射炮33门,120毫米后膛炮4门。
而北洋海军能够向日方射击的大口径火炮是305毫米后膛炮8门,254毫米后膛炮2门,210毫米后膛炮10门,152毫米后膛炮4门,150毫米后膛炮8门,120毫米后膛炮4门,即便算上中途参战的"平远"和"广丙"二舰,也只能再增加260毫米后膛炮1门,150毫米后膛炮2门,120毫米速射炮2门而已;单就火力一项而言,日本联合舰队对北洋舰队的优势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代差。
除了火力差距悬殊之外,北洋海军军舰老化严重,"镇北"级炮艇和"超勇"级撞击巡洋舰都已经有13、14年舰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和"济远"已经服役了整整9年;"致远"级防护巡洋舰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也都已为北洋海军服役了6年;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也已服役了4年。换句话说,性能已然不可能达到服役初期的巅峰状态。
反观日本海军中新舰比例较大,"吉野"、"秋津洲"、"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等主力军舰都是舰龄不满3年的新锐舰艇,其中"秋津洲"和"桥立"参战时舰龄甚至还不满1年,各项硬件指标无疑都处在最佳的巅峰状态。虽然北洋海军的军舰在它们下水服役之初也都能称得上是当时最先进的舰艇,怎奈时过境迁,在海军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背景下,10多年前甚至是6、7年前的"最先进的舰艇"到了1894年已然变得陈旧落伍,让它们去面对19世纪90年代后服役的"最先进的舰艇"就像当年曾经是"大款"身份象征的"大哥大"十多年后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新一代手机面前已形同出土文物。日本海军的这些集中了当时海军最新技术成果的军舰对北洋海军的那些"老爷舰"亦形成了明显的代差!
代差的结果就是北洋海军军舰战沉3艘、被毁2艘,其余皆重伤,官兵伤亡822人;而日本联合舰队4舰重伤,其余轻伤,人员伤亡298人。
综上所述,北洋海军的确曾经是"亚洲第一",但仅仅只是1888年的"亚洲第一",在1888年这个时间点上,中日海军实力对比的赢家是中国。所以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因为北洋海军的存在,中国的沿海保持了数年的平静,李鸿章才有底气说出(北洋海军)"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的豪言。
但当1894甲午年战争降临的时候,"亚洲第一"海军头衔毫无疑问属于日本,在中国人因为取得了一定成就而沾沾自喜,认为从此可以心安理得睡大觉的时候,韬光养晦的日本人不声不响的继续紧跟世界海军技术发展潮流,一步一步的扩张着原本规模并不大的海军舰队规模。终于在1894年成了十九世纪中日海军实力竞赛的最终赢家,终场哨音在这个时候才最终吹响,领先了大半个场次的中国人在最后一刻丢掉了整场比赛,就像屡屡在中国足球数次冲击世界杯而遭遇的"黑色三分钟",中国洋务运动先贤们三十余年的艰难努力成果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1894年的"亚洲第一海军"战胜了1888年的"亚洲第一海军",场面上一边倒,对北洋海军而言非常不公平,但对中日两国对海军的态度和付出而言,这个结果却是无比公平的。(文/顾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