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罗刹国,是清代对俄罗斯的旧译法,由于蒙语发“R”音前往往要加入一个元音,遂使“罗斯”成了“俄罗斯”,以后相沿不改。许多老北京可能意识不到,当年八旗中还有俄罗斯人。
康熙年间,中俄发生了雅克萨之战,加上此前双方小规模作战30余年,清军先后俘虏及接纳投诚俄军100多人,其中40人被安置在盛京(今沈阳),50多人被押解到北京。康熙皇帝恩准他们在北京东直门内胡家圈胡同居住,编入镶黄旗,属上三旗,享受清政府发给的住房、粮饷和耕地,还可以娶中国女人为妻。由于他们原居住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对北京气候非常喜欢,大多数人定居下来,分别改姓罗、杜、姚、何、贺等中国姓。
胡家圈胡同位于东直门内北官厅附近,已被拆除,与今天东直门外胡家园胡同并非一回事。由于俄罗斯人笃信东正教,康熙特将当地一座关帝庙拨给他们做法事,由战俘列昂节夫担任神父,他因此被授予七品衔,此为“罗刹庙”起源,俄人称它为索菲亚教堂,又名尼古利斯教堂。这是北京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1689年起,根据《尼布楚条约》,俄罗斯要求派神父、学生来京学习。1684年,清政府将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南会同馆改为俄罗斯馆,供商人、神父和学生居住。
在相当长时期,俄国不知道北京已经有了“罗刹庙”,多次向清政府请求在北京建“庙”,但屡遭拒绝,直到1698年,彼得大帝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开始与其建立联系,以后借口列昂节夫年老,请求重派神父,得到允许。1715年,伊腊离宛大司祭到京,可没过多久,因酗酒而死,后俄皇误信传言,以为清帝要加入东正教,又派出大规模布道团。
根据条约,布道团每10年轮换,但前八届层级不高,素质较差,加上清政府对向民间布道高度警惕,基本没取得什么成果,从第九届起,布道团将目标转为搜集中国情报,取得明显成绩,后该庙成了俄罗斯对华间谍活动的重要据点。
1904年,教会将附近民房和土地买入,栽树并开办牛奶厂,称为南大院,当地百姓俗称南馆,1956年,南大院还给中国,即今南馆公园所在地,而原“罗刹庙”附近则于1958年改建为苏联驻华大使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南馆只是俗称,并非另一座东正教教堂。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署《恰克图界约》,规定“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现在驻京喇嘛一人,复议补遣三人,与此庙居住,俄人照伊规矩,礼佛念经,不得阻止”。1732年,东江米巷又建了一座“罗刹庙”,称为奉献节教堂,这是真正的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