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清朝历史 > 清朝皇帝的一天

清朝皇帝的一天

山南慕北 2015-11-05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
  清代皇帝的地位至尊至贵,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每天都有记注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自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动”的记载。皇帝每天的生活,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要求。清朝皇帝每天的政务活动有时平常、普通,有时特殊又很重大,比如登极大典、派兵出征等都是重大的活动。皇帝普通一天的生活,不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国家政务的活动,如每月逢五的常朝视政以及御门听政等;二是皇帝的生活起居,包括衣、食、住、学习、礼佛、娱乐等。
  清代皇帝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后寝,生活方式在保留满族基本传统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汉族历代帝王的宫规,形成清皇室特有的起居、饮食制度。通常情况下,一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通常情况下,皇帝一天,从早上开始第一件事是学习。皇帝是非常勤奋的,尤其是清朝的前几任皇帝,他们几乎每天5点左右就要起床。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到书房做早读。清朝人是马背上得天下,所以他们始终也不忘祖宗对他们要求的根本,即每天读书之前他们都要拉弓练剑,还要学习蒙古语、满语、汉文,之后便读书,无论多么繁忙,学习这一点,他们从来不放松。皇帝亲政以后,也要把继续学习放在首位。为研读经史,康熙时起建立了日讲和经筵制度,由日讲官每日轮流入侍进讲,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从不间断(图7)。皇帝所读之书是先祖列宗的《实录》和《圣训》。清代皇帝学习前朝《圣训》、《实录》,是为了取法借鉴治国之道。乾隆皇帝曾经说过,“每日间恭阅实录一册,周而复始,于创业垂统之迹敬识之弗敢忘”。他们认为先朝皇祖金戈铁马奠定了大清的基业,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后世子孙只要按照祖宗的法则去做,就是顺乎天命而受到保护。因此,清代皇帝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先祖《圣训》、《实录》,将祖先意志作为精神武器,这已成为有清一代皇帝每日不缀的必修课。
  早读之后,皇帝该用早餐了。清代皇帝吃饭称“传膳”、“进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袭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日早晚两次正膳。早膳在上午7:00—9:00,晚膳在下午1:00—3:00。两次正膳后,每晚进一次“晚点”(小吃)。如临时需要饮食,则随时传进。
  每到用膳时,由太监在传膳地点放好膳桌,其他太监迅速运来饭菜,按规定摆在膳桌上。先由侍膳太监看看每道菜中的小银牌变不变色,再尝一尝,没发现问题,皇帝才拿起筷子。因为皇帝的饭菜很多,服伺太监要不断给皇帝传动盘子,让皇帝每道菜都要吃吃,如果皇帝喜欢吃哪一道菜,太监也不能允许他总吃,总要给他换换花样,这样做是以防有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而在这道菜里下毒。清代皇帝饮食有日常膳和各种筵宴两种,日常膳由御膳房负责,各种筵宴由光禄寺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宫内御茶膳房共同承办。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御膳房负责,共设官员、厨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两处太监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御膳膳单每日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皇帝每日用饭菜品名,均由御膳房详细记录于册,称膳底档,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内务府大臣还负责御膳承做时的把关,每品菜点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膳食主次有别,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
  皇帝大多是一个人单独用餐,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一般在本宫用膳。皇帝每日供备的分例种类繁多,做成的全份膳有几十种,皇帝一个人根本吃不完,许多只摆摆样子而已。待皇帝用膳之后便将其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及大臣们等。能陪皇帝吃饭或得到皇帝赏赐一品饭菜,都是很大的荣幸。
  常朝即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称,也称为“日常办事”。早饭后九点到十一点是皇帝上朝理政的时间。宫内办事地点主要在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清代皇帝理政主要是宫中日常批阅奏章、召见官员等。御门听政是清初皇帝日常主要的政务活动,是皇帝公开处理政务的主要形式。清代把御门听政视为勤政、理政,强化皇权的有力措施。清朝顺治皇帝亲政后,坚持每天上朝的制度,康熙、乾隆仍遵此制,有特殊活动除外。皇帝御门听政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二是与大学士、学士一起集议处理折本,若皇帝对大臣的奏折的批示及内阁为题本草拟的票签,如果举棋不定,就将奏本折上一个角,拿到第二天的御门听政上讨论,叫折本。通过御门听政,各部院衙门及时向皇帝启奏本部院的政务和奏对皇帝的垂询,在与权臣一起讨论处理折本中,皇帝能听到各方面的意见,从而作出决断。皇帝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除御门听政外,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也是皇帝日常的另一项政务活动。大臣因奏事或筹咨政事等须面见皇帝,便在皇帝用早膳时将写有姓名、籍贯及出身的红头牌(王、贝勒)或绿头牌(官员)呈交皇上,恩准后方可进见。皇帝引见官员每日少则一次多则数十次,引见后皇帝将面试的意见朱批在被面试的官员的履历单或引见折上。
  皇帝日常大量的时间用于批阅内、外臣工的奏章。特别是在康、雍、乾时期批阅奏章孜孜不倦,常常到夜间,朱批奏折上百字的屡见不鲜。据记载雍正皇帝“自朝至夕,凝作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数人,日不下千百言。”真正做到天下大事“朝纲独断”。清代虽然设有议政处、内阁、军机处等中枢机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并无裁决大权,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皇帝每天常朝后,下午一点到三点左右午休,然后进晚餐,饭后或继续批阅奏章,或看书,作诗,绘画,一般是由妃嫔陪同娱乐的时间。清代宫廷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虽保留了一些满族的民族特色,但更多受汉文化影响,呈汉化倾向。清初的几位皇帝学习汉族文化,爱好历代文物,擅长诗文书画。
  读书是清代皇帝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皇帝的学习非常广泛,经史、诗文、书画之外,还有天文、数学、音乐、医药、物理等许多自然科学。康熙皇帝还任用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为老师,如徐日升、张诚、白晋等人都轮流到过皇帝的住所养心殿授课,每日午前两小时,午后两小时,为皇帝讲几何学、理学、天文学,以及历法、炮术,并实地演习。至今故宫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珍藏着康熙帝学习数学时用过的楠木镶银算学桌、计算尺、各种仪器和满汉文的《几何原本》课本、数学演习算草纸。
  此外,弹琴、养花、玩牌、下棋、豢养宠物都是皇帝们所喜欢的。由于各个皇帝喜好不同,故娱乐内容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内容。春季曲水流觞,冬天冰嬉烟火,春、秋赏花吟咏等等。
  皇帝在晚上加一顿小吃后,19:00—21:00是皇帝礼佛书经的时间。皇帝起居卧榻之侧几乎都设有小佛堂,是为皇帝每晚进行佛事设置的。皇帝每天早晚进佛堂拈香,每月初一,还要读佛经,并到各处佛像前拈香。清代皇室宫廷的祭祀活动很频繁,皇帝皇后笃信宗教,在宫内建佛堂、道殿和萨满祭祀场所。日常供奉礼拜,还经常举行大型的祭祀。祭祀包括祭天地、祭神和祭祖。祭祀活动既有大祭祀、中祭祀和群祭祀的朝廷传统祭祀,也有满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宁宫祭神。清代皇帝对祭天、祭祖更是无限虔诚,定时、定期到天坛、太庙、奉先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坤宁宫祭祀神便是清朝皇帝日常要做的重要祭祀活动,辟坤宁宫中间四间为祭祀场所。东北角小间,设两口煮肉大锅,屋外放做酒、做打糕的青花大缸。皇帝几乎每天朝夕都亲临坤宁宫祭神。如皇帝亲临坤宁宫祭拜,行礼后便坐在万字大炕上,与王公大臣们一起操刀吃煮熟的祭祀牲畜的肉。另外还有月祭、春秋大祭、四季献神祭等。满族祭神反映了满族的民族精神,不忘祖先功德,不忘民族根本。
  皇帝在佛事后,稍事休息并沐浴,在清脆的打更声的伴随下,到了就寝的时间。按照皇室家规,皇帝年满十五岁大婚典礼后,新婚夫妻只在坤宁宫东暖阁洞房共居三天,然后各回自己的寝宫居住。清代后妃制度规定:皇帝有八个等级的妻妾,应有皇后一位、皇贵妃一位、贵妃二位、妃四位、嫔六位,嫔以下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清朝历史上,康熙有后妃79人,为最多,乾隆有后妃39个,子女30多个,光绪最少,只有一后(隆裕皇后)二妃(珍妃瑾妃)。皇帝住养心殿,皇后及其妃嫔、贵人住东西六宫,常在、答应没有自己的住房,亦随妃嫔居住。皇帝平时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他若要哪位妃嫔陪寝,由皇帝在晚膳时翻牌(一种竹制的签牌,上端染成绿色,书写某某后妃的姓名,此牌原为选秀女时所用)而定,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因“牌”的顶端涂有绿颜色,称“绿头牌”。被召幸的妃嫔,当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与皇帝共寝,就在寝宫的东、西两旁的围房暂住。皇帝入寝时,除随侍太监外,其他人不得靠近。
关键词: 清朝 皇帝 生活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