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道教人物画
南北朝虽然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宗教方面。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综观南北朝道教,南方道教比较注重义理,对道教理论的建设作得更多,和佛教之争主要是理论之争,灵宝派和上清派组织松散,南天师道此时不活跃,很可能在孙恩暴动失败後受到重创;北方道教比较重视轨仪,发展宗教组织,和佛教之争主要是政治地位之争,北天师道一度被统治者抬在佛教之上。然而,不论是南方道教还是北方道教,都经过改造成为官方宗教,完成了道教从民间走向官方的进程。南北朝的道教虽不如佛教阵容庞大,但也编制了大批经典,丰富了神仙长生的理论,具备了一些宗教仪式和清规戒律,形成某些学派,足可与佛教和儒学在思想文化界鼎足而立了。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道教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为道教日趋成熟的时代。
在北朝,对北方天师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谦之。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的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届时,诵习道经,也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由于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不仅在宗旨、组织、道经、斋仪等各方面创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规模,而且将帝王和各级贵族吸收入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密切了道教与统治阶层的关系,变农民为主的宗教为全社会各阶的宗教,在道教发展史上起了一个鲜明的里程碑的作用。
因此,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便能够广泛传播开来,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自少修习儒学,爱好词章,年长时弃家隐居修道。陆修静对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他的《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套整顿、改革的措施。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在南朝曾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它的发展很快被上清派和灵宝派的兴盛所遮掩,而逐渐不显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