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张居正改革对后人的启示
彼岸花开 2016-05-23
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首先,张居正自身具有锐意改革、勇于任事的精神。如前所述,张居正自幼聪颖绝伦,是嘉靖时期的二甲进士。可以说,他才学过人,有胆有识。他以天下为己任,视“爱憎毁誉等于浮名”,牢牢握住大权强行推广改革,虽遇丁忧、病重,亦毫不放松。这种不怕攻击诽谤、任劳任怨、锐意改革、勇于任事的精神是创业者、改革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过人的胆识和广阔的胸怀,是承受不起创业、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压力的。这种坚定不移与雷厉风行、带头实干的作风,是改革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
其次,他善于把握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种力量为我所用。争取皇权的支持,并取得了对皇权实际上有限度的控制,这对改革的顺利推行至关重要。中国历史发展到明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如废丞相,设内阁;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正因如此,任何大臣之能否入阁,入阁后能有多大权力,能否推行其主张,能否持久任职,其关键要看能否取得和保持皇帝(皇室)对自己的宠信和支持。张居正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下上台执政的。明穆宗英年早逝后,年仅十岁的太子继位,即明神宗。年幼的皇帝一时未能亲裁政事,皇权的运行存在很大的空隙。张居正与宦官冯保联合赶走高拱之后,以顾命大臣、师保和首辅的身份,从多方面争取皇权的支持。他运用经筵、日讲等方式向年幼的明神宗灌输自己的为政思想,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使皇帝对自己敬若神明,言听计从;他严格要求皇帝上朝,以免形成因君臣阻隔、君主被宦官包围而受控于宦官的局面;他教神宗学习太祖、成祖对章奏的批阅,防止宦官独揽批阅权;他利用李太后望子成龙的愿望,满足其徽号上的野心,获得了太后的信任,太后委其以大柄和对皇帝朝夕纳诲之责。正是在强有力的皇权支持下,张居正才力排各种阻力,展布自己的政治抱负,较顺利地推行改革。
对于长期以来与内阁倾轧争权的宦官势力,张居正不是与之对立以争高低,而是尽量缓和矛盾,力求将阻力转化为助力,取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在与冯保的关系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冯保是李太后母子的“肺腑内臣”,是被昵称为“大伴”的司礼太监。高拱担任首辅后,要求集权力于内阁,曾亲自出面并示意科道等官点名弹劾冯保;朝臣们对“任命太监冯保入司礼监”,又为在穆宗遗诏中加有命顾命三大臣“同司礼监协心辅政”等争论不休,以致一时廷议沸腾,冯保处境困窘。就在关键时刻,张居正对冯保采取了认可态度,并将高拱欲弹劾并驱除冯保的秘密告知冯保(高拱要张居正和他合作,除掉冯保)。冯保冯保得知后,先发制人,到两宫倾诉高拱的罪状。于是,张居正与冯保联合,驱除了高拱。从此,张居正获得了首辅的宝座,冯保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在此后的日常政务和事务中,张居正又对冯保采取有限度的忍让和加倍的礼遇,以搞好关系,二人关系竟“胶漆如一人”。于是,冯保便成了张居正与宫闱内的皇帝、太后交通信息的有效渠道,总是为他的改革排除各种障碍。借助于冯保有效的钳制,内宦以及内戚们也不再擅权作恶。综观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间,冯保“为之左右”,替他在宫中打点,达到了“宫府一体”的地步。这在宦官往往压制内阁,干扰朝政的明代,是极为难得的。以致有人谓:“江陵之得国也,以大珰冯保力”。就是这样,张居正得以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抱负。
张居正还善于发现和培养改革的骨干分子,用人得力。在推行“考成法”淘汰官僚队伍中的冗沓分子的同时,他既争取过去拥护高拱的官员的支持,又大倡“惟才是用”,不拘一格起用人才。
再次,张居正在改革中表现出高超的策略水平。张居正除了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从各方面争取到皇权的支持,妥善地处理与宫廷实权人物李太后、宦官冯保等人的关系外,还假托恢复“洪武祖制”之名,行改革之实。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已经把各种政制和律令基本确定下来,曾一再下令,后世子孙不得擅改洪武制度,此即后世官僚视作天条的“洪武祖制”。张居正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为自己的改革活动涂脂抹粉。虽然他集权于内阁,实行一条鞭法等等,都是对“祖制”的明显改易,但他于执政之初,就打出了“法祖”的旗号,一再声称自己改革的目标是要恢复明初的“洪武祖制”,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创造了有利于改革的氛围。
最后,改革注意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明朝进入中期以后,由盛转衰,危机四伏,各种矛盾突出暴露出来。吏治腐败、豪强兼并、军官贪污,这是当时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积弊。张居正正是抓住这些进行改革以“救时”。但改革从何入手,是全面铺开,还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大问题。尽管他看到财政危机十分严重,但“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只有整顿好吏治,才能有行法之人,所以张居正的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而“稽察吏治,贵清其本源”,这“本源”在地方是督抚巡按,在全国则是中央政府。整顿好这些领导机构是关键,于是他以此为改革的突破口。在具体做法上,先采用平稳易行的考成法,加强对官吏的督促与考核,然后下令裁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的冗官,以提高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同时恢复久已不行的皇帝面奖廉能制度,使忠于职守的官员受到鼓舞,更要报殊恩,成为表率。通过吏治改革,张居正获得了一个素质和效率较高的行政班子,为此后推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推行赋役制度改革方面,一条鞭法虽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因势而行”之举,但他仍然先在湖广地区试行,取得可行性的证明后,才在全国推广。
人亡政息启及后人但是,张居正的改革,不管取得多大的成果,也只能是短暂的辉煌,犹如昙花一现,旋即凋谢。张居正离世后,保守势力得势,进行了迅猛的反扑,张居正的长子不胜刑罚而自缢,次子和其他几个孙子充军远方,家属因被查抄饿死十余人。支持改革的官员如吏部尚书梁梦龙、兵部尚书张学颜、刑部尚书潘季驯、蓟镇总兵戚继光、宁远伯李成梁等,均遭到排挤迫害;而从前遭到张居正打击的人,大都被重新起用,以致朝政发生重大变化,考成法、一条鞭法被废止,张居正改革在其身后惨遭失败的厄运。
在以人治为主体的明代,具有绝对权威的皇权的反对,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张居正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得以推行,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皇帝年幼,未能亲政,事事依靠师保首辅,于是张居正代行皇权,从而推行改革。因此,可以说,其取得压倒反对派的优势,实际上只是皇权对于臣僚的优势,他拥有的扫除一切障碍的力量,实际上只是皇权的力量,而不是张居正本身的优势或改革本身的力量。这里就包含有很危险的因素,即一旦皇权不再由张居正掌握,张居正便会失去一切优势,一切足以推进改革的力量。
张居正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保守势力的利益,使改革无法彻底进行。改革是在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吏治腐败、经济萧条、军备废弛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仍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坚决反对。豪门地主阶级以及社会上保守的习惯势力,为了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对改革大肆阻挠、诽谤和攻击。譬如,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推行均平赋役,便得罪了朝野一大批的官僚地主;推行考成法之后,严格的考核使得官吏们不得不如履薄冰,埋头工作;破格用人,选拔了人才,却得罪了那些无德无才只凭资格升迁的人;裁减冗官,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却敲掉了不少人的饭碗,从而引起相当一批士大夫的不满;整顿驿站之后,官员不能私自使用公家的交通设备,而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自然使得他们怨声载道……这些,都让张居正陷入了两难境地。
张居正改革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张居正的改革,是利用皇权的强制力而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均赋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即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改革并没有在劳苦大众的心中引起共鸣,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必然遭受失败的命运。一条鞭法的推行,虽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商人、手工业者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未能促成一股足以支持改革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由于张居正在“夺情”之后许多举措失当,以致一些开明之士最后亦放弃了对改革的支持。这样,张居正在各个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保守势力相比,改革的力量并不具有优势,因而,也就难以维持了。
上述的这些,均给反对改革者留下了口实。尽管张居正在世时人们害怕他的赫赫威势,不敢不恭维他,但在这种恭维的后面,却积蓄着怨恨和蔑视。这种怨恨和蔑视,一旦时机成熟随时都可能爆发。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赍志以殁。他刚死,新政即告废除。张居正执政十年所进行的改革遂以失败告终。
张居正改革对后人的启示
张居正改革对后人的启示
张居正及其改革人亡政息的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综观张居正改革,他整顿吏治,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检查公文落实情况的考成法,大大提高了国家权力机构的办事效率,使之成为能够有效推行改革的工具;实行清丈土地,推广一条鞭法等措施,缓和了财政危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他支持对蒙古首领俺答的议和,加强蒙汉的关系,扩大互市规模,整顿军备,取得了边境的安宁,促进了明王朝和蒙汉等族的经济交流。这些改革客观上收到了积极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明代后期,明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它只能是帝国暮霭中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抹余晖。张居正墓碑这种总体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政治上的腐败,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决定了张居正改革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此次改革的最终失败,对于晚明政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张居正执掌权柄期间,大明帝国摆脱了严重的危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但张居正改革被废止后,由于明神宗怠于政务,此后的内阁首辅平庸无为,致使整个统治阶级腐败不堪,朝廷官员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愈演愈烈,王朝衰颓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最后灭亡,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脱颖而出力挽狂澜了。对此,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指出:“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