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通过什么措施来防止豆腐渣工程出现
新之助 2016-03-04
明朝砖头
学习明史后,笔者发现“豆腐渣”工程的危害,在明朝时就有深刻的认识。2010年1月7日,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窑砖出了质量问题,可以立即最查到责任者。这无疑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防范“豆腐渣” 工程的例证。
原来,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至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到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才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这一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以砖石对土城墙进行全面改造。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块窑砖,正好是明朝洪武年间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砖城墙时,留下的一块。窑砖长大约为0.5米,宽大约为0.18米,重大约为10公斤。
如今,静静卧在长沙古城墙东南角600多年的这块砖上,仍清晰可辨上面的字:“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洪武七年八月。”
为什么古城墙上的窑砖会刻上年份和制作者呢?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说,这些都是作为城墙砖的官窑印,相当于官窑和责任制。谁建的谁负责,验收时一眼就可以看出窑砖是哪些人制作的,质量如何。
透过这块既普通又极不普通的青砖,我们看到了明朝用酷刑防治“豆腐渣工程”的良苦用心。否则,历经六百多年风雨苍桑,明城墙怎会仍然十分坚固?显然那时的做法,是把建设与责任看得同等重要。从烧造城砖到建设城墙,建立了一整套责任制、问责制。为了保证砖的质量,朝廷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层层责任制,砖上印有时间、地名、府州县各级提调官、总甲、甲首、小甲、人夫、窑匠等相关责任人的姓名,体现出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违法者一经发现,即严加处置,包括挑筋、去指、枭首、凌迟等刑罚,这些规定都写入了《御制大诰》。这些刑罚现在看来很残酷,但确实保证了明城墙的牢固,防止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