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明朝历史 > 明朝为何会经常性的上演廷杖事件

明朝为何会经常性的上演廷杖事件

新之助 2016-03-03
\

廷杖
  在明朝一直流行着一种所谓“廷杖”的处罚,就是皇帝对不听话或做错事的大臣按在朝堂上公开“打屁股”。
  事实上,这种处罚大臣的做法,并非明朝初创,而是继承了古代皇帝做法。据可考资料看,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汉明帝,隋唐帝也偶尔小试牛刀,但也只是做做样子,直到金、元等野蛮的少数民族皇帝执政时才开始流行开来。
  明朝初期,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砸烂元朝旧的国家机器后,却在接手华夏政权的同时,也把蒙古人偏爱的酷刑保留了下来。于是,朝堂之上公开打大臣屁股,摇身一变,竟成为明朝皇帝教训大臣们的一种独特处罚、一项执政特色。
  明朝“廷杖”始于朱元璋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祖亮。朱亮祖父子倚仗功勋,作威作福,“所为多不法”,罪不可恕,当说够得上直接砍头。可朱元璋却以“念其有功,将其保留全尸”为由,下令将其一下一下的活活鞭死。从此,明朝皇帝拉开了廷杖大臣的序幕。
  可以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止,明朝大多数皇帝执政期间都实行过“廷杖”处罚。笔者在这里,之所以没有说全部的明朝皇帝都实行过“廷杖”,是笔者看过一则资料,说明孝宗执政十八年里,从未庭仗过一个大臣,用当时文官的话来说,数十年之恶法一朝废弃。至于是否属实,因未能找到相关史料,无法真实真伪,故还是暂时采信这种说法,免得冤枉了某位皇帝也不好。
  明朝“廷杖”都是怎样进行的?据载,明代前期,皇帝对于被打屁股的大臣们,多少还存了点体面,不仅允许他们穿着裤子,还要用一块毡子裹起来再打。如此“廷杖”,被打者伤势不会太重,一般养上几个月也就痊愈了。只是到了明武宗执政时期,在太监刘瑾的教唆下,打屁股开始扒下裤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光着屁股“通过皮肉触及灵魂”。这种除去了“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的隔层保护,只有板子和身体恶狠狠的亲密接触,致使很多被打者吃不消,朝堂之上就断气的大有人在。
  有朋友曾在文章中指出,明朝场面最壮观的两次廷杖,一为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事件,两次共打了一百六十八人的屁股,打死一十五人;二为嘉靖四年的“争大礼”事件,一次就打了一百三十四人的屁股,打死十七人。而之后廷杖的起因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大臣们弹劾奸臣当道要廷杖,上言后宫干政要廷杖,阻谏元夕观灯要廷杖,就连劝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到了崇祯皇帝,廷杖的花样更上层楼。某次,一个大臣拒不承认错误,崇祯大怒,下令索性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崇祯皇帝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几打死。可想而知,“廷杖”处罚,已包含了很残忍的意味,已凸显了很悲剧的色彩。
  为何明朝“廷杖”处罚,会如此盛行?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后期的“廷杖”几乎存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觉得疑惑,难道有人原意在朝堂之上被“打屁股”?看官别不信,还真有这样的人。
  我们先说说“愿打”。大凡下达“廷杖”命令的人,非皇帝莫属。自朱元璋始,后来大多明朝皇帝,都已经习惯了采取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听话大臣的愤怒与不满,故他们觉得此法既可彰显皇帝的威严,表示出封建家长制的神圣不可侵犯,又可让敢于逆龙子意图、拔老虎胡子的官员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与侮辱,实现其“威吓镇压,折辱士气,剥丧廉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愿挨”。一般来说,敢于冒触怒圣颜而直谏的多是耿直之士、多为清正之臣,他们被“廷杖”后往往会获得舆论的同情、民众的支持,故在某种意义上讲,有辱斯文的廷杖竟意想不到地演变成一种荣誉性标志。黄仁宇对此评价道:“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正德朝的王阳明说得更明白:“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归一。”在这样一种官场氛围、社会环境下,难怪会有人“愿挨”“廷杖”了。
  于是乎,不少士大夫文人硬着头皮主动找打,竟成为明朝“廷杖”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主动找打是傻子都不去愿做的事情,但挨打之后能够被人“顶礼膜拜”,能够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能够得到贤良的美名和热烈的追捧,甚至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青史,在这种“挨打屁股”得名也可能得利的巨大诱惑下,那些善于投机取巧、乐于沽名钓誉的某些官员,自然也就不在乎自己的屁股受些委屈了。
  杯具的是,“打屁股”打出了一种文化现象,打出了一种社会风气,真叫人始料不及,匪夷所思。说实在的,笔者分析明朝“廷杖”何以长盛不衰,竟得出了这般的结论,很是哭笑不得。恐怕也只有明朝才能产生这种怪异的执政行为、荒诞的“打屁股”闹剧了。

关键词: 廷杖 明朝 官员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