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生活一览:焚香诗茶小资情调
山南慕北 2015-11-20

试看他们吃饱以后、剔牙之后都干啥?陈继儒作了以下的简结:
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垂钓、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
名目繁多,像中药店的药屉。已经有点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都算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放到中国“文革”时期,送往“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是必然的。即使在如今的现代经济时代,弄这些东西也不算主旋律,背后肯定是遭翻白眼的,属不务正业范围。封杀,遮屏。
现代生活早已闹得人找不到那份闲情雅致,时间的速度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格调与速度。“古雅”腿疼,早已跟不上趟。
面对古人以上的种种行为艺术,我只好去抄录一下,权作纸上旅行,过文字意淫而已;美其名曰“字淫”。其实我写作就是一种意淫。
明末清初文人喜用“试”字,就是浅尝辄止,带有一种短暂性,并不是执着全身去投入。即兴为之,适可而止。一种行为摆弄完之后再换一种,永远保持兴趣的新鲜和身心适宜;后人当事业去做就非文化初衷了。当时的文人吴从先概括得好:“乘起兴之所适,无使神情太枯”,他点明了工作理念。“枯”中加“适”一如在水泥板上撒两滴水珠。面案上来两滴猫尿。
这些行为,至少对于晚明时代的那些文人来说,是一种理想完美的形式。
比如其中“赏画”,多为手卷,是要一段一段打开,相当于我们今天在看手机上黄段子时的兴趣,不同的是:古人从右向左,需要一帧帧翻看,我们在手机上是从上往下翻读,还需电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