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花园口决堤是对是错:花园口不炸中国完了?

花园口决堤是对是错:花园口不炸中国完了?

非我族类 2018-03-20
\

 
  花园口决堤事件对中国人民,特别是河南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至今为止,学者对于这一事件的对错、是否必要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支持方有一个观点认为花园口不炸中国就完了。本文将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位美国学者对这一事件的观察和研究。
  美国人穆盛博的专著《战争时期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河南,黄河及其他》于2014年底出版。该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抗日,关注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用他的话说,这本书“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
  腾讯文化对人在西安的穆盛博进行了电话采访,了解“花园口决堤”时中国军事史和环境史如何相互影响。以下为访谈内容:
  不认可国民党的扒堤决定
  腾讯文化:1938年6月,为阻遏日军进攻,国民党做出扒开花园口堤坝的决策。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么?
  穆盛博:我认为这个决策是国民党“军事绝望”的体现,是国民党领导者在慌乱中做出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国民党在徐州战役中表现不错,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一些关键性胜利,但日军已经逼近河南,距郑州境内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铁路线特别近。日军如果占领郑州,就很容易通过另外一条铁路线(陇海线)进攻武汉。假如武汉在国民党撤退前失陷,就意味着中国战败。
  当时的军事形势对国民党非常不利,这样的决定在他们看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国民党和日军继续战斗。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顾问知道黄河改道会导致很多伤亡,但他们不太在意。他们认为国家的利益要比民众的利益重要得多,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损失民众的利益是必要的,这是他们当时唯一的选择。
  我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国家意味着民众,而不是政府。国民党对民众的冷漠和不在乎也影响了他们其他的军事决定,比如1938年11月,国民党对长沙实行焦土战术,将全城付之一炬,而不顾民众死活。
  腾讯文化:花园口决堤和之后黄泛区的十年灾害(1938年-1947年)导致大量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国民党预测到后果如此严重吗?
  穆盛博:我想,有一些结果是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顾问预测到了的。扒开花园口的决定一下,国民党立刻命令地方政府组织附近村民离开灾区,并实施救灾。就开展救灾的速度看,他们很清楚这个决定带来的损害。
  腾讯文化:汹涌的黄河水造成一些民众伤亡,为何他们没有迅速撤离?
  穆盛博:当时正处于收获季节,人们很犹豫是否丢下庄稼和家园逃走。另外,这里经常发生洪灾,按照惯例,河堤很快会被修复,黄河水很快会退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一次的洪灾持续了大约10年。
  此外,知道决堤消息的主要是住在花园口附近的村民;离堤口较远的民众没有收到任何警告。
  腾讯文化:国民党一度将“花园口决堤”归咎为日本滥炸,这是否能够说服民众?
  穆盛博:“花园口决堤是由日本滥炸导致”的消息最初由媒体发布,国民党用这样的宣传来避免谴责。但我觉得灾区民众可能不会接触到这样的说法——报纸受众主要是城市读者,住在黄河边的村民大都是不识字的农民。
  我读过的资料中,有些记载了当地民众的谈论——他们很清楚这次黄河决堤是由国民党导致的。
  腾讯文化:真相何时大白?
  穆盛博:1945年前后。抗战期间,国民党一直声称是日军导致花园口决堤;抗战快结束时,国民党为了自己的“议程设置”改口:“这是中国民众为抗日做出的巨大牺牲之一,为了拯救国家,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蒋介石“以水代兵”不成功
  腾讯文化:洪灾发生后,哪些证据表明国民党更关注抗日而非救灾?

  穆盛博:证据之一是,国民党不希望洪水退去,希望它继续成为阻挡日军的障碍。更明显的证据是,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国民党继续在灾区收税征粮,以养活军队继续抗日。
  腾讯文化:黄河水改道后,堤坝需要重建。针对新建堤坝的位置,各村之间的争议多么?
  穆盛博:非常多。堤坝内和堤坝外的村民之间存在很多的敌意。不满的村民会将新建的堤坝推倒,让黄河水从自己的村庄流到别的村庄。通常这些争议会在当地政府和当地重要人物协力合作下解决。我看到的很多记载,是有关这些重要人物如何到村里说服村民配合这些决定的。
  灾难发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都十分友善。他们更关心各自的利益。
  腾讯文化:当时国民党和日军竞相修堤坝,谁修得更好?
  穆盛博:没有一方修得好。他们面对同样的挑战——无论多么努力,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谁也不能征服黄河。每次一修好,黄河水又决堤,他们总是忙于应对黄河。日军没有带来自己的工程师,他们雇的多是当地曾参与黄河治理的中国人。
  腾讯文化:在修堤坝过程中,国民党和日军各自采用怎样的雇工方式?
  穆盛博:他们采用的都是“以工代赈”,双方军官都会监督工程的进展。国民党用爱国之名动员灾民工作,政府官员在沟通的文件中谈了很多如何让民众保家卫国、积极参与的内容,但我认为这些动员对灾民产生的影响很小: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求生,而且项目收入很低,没什么吸引力。
  腾讯文化:在日军占领区,是否发生民众反抗?
  穆盛博:在资料中我没有发现,但是劳工抱怨伪军要他们干很多活,报酬又低。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都很害怕,不会公开反抗,但是存在另一种反抗,比如逃跑、怠工。这种反抗更聪明。
  腾讯文化:日军推行的“以战养战、以华制华”在当时如何体现?
  穆盛博:日军并不直接对付洪灾,而是让伪军及村里的重要人物去解决具体问题,组织修建堤坝等,这是“以华制华”。至于“以战养战”,是指日军从占领区获得食物等供给。
  腾讯文化:蒋介石是否实现了“以水代兵”的目的?
  穆盛博:蒋介石希望让黄河水改道流向东南,形成防御屏障,阻挡日军。国民党为此投建了很多水利和防御工程,阻止黄河的其他流向。
  国民党付出很多努力,但结果相当不成功。原因之一是战争时期交通不便,供给有限,工程材料缺失,而且很多灾民都逃难去了,很难找到劳工。原因之二是黄河很难被控制,遑论战争期间。
  想想战争中的各个角色:国民党、共产党、和日军合作的中国伪军……在这里,黄河也是一个角色,一个不容易被控制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将环境史和战争史结合起来研究的有趣之处。
  花园口决堤部分导致河南大饥荒
  腾讯文化:因为战争供给的原因,任何离开铁路线的攻势都不可持久。洪灾损坏了铁路线,国民党和日军如何补充各自供给?

  穆盛博:这实际上是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的原因之一。因为花园口决堤后的水灾、蝗灾等,河南粮食产量非常少;而铁路线严重受损,粮食很难运进来。有些记载描述,人们只能用手推车或牛车从外地运粮食。
  对国民党而言,当时的供给特别困难;因为可以依靠占领区铁路线,日军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但也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是从当地获得供给。国民党和日军都这样做,灾区的压力越来越大,饥荒越来越严重。
  腾讯文化:对于河南大饥荒,国民党是否赈灾?
  穆盛博:最初蒋介石等高层并不了解饥荒的程度,因为很多地方官员试图隐瞒灾情。真相大白后,1942年底到1943年初,国民党尽全力赈灾,但是赈灾进程因交通瘫痪而延误。
  赈灾受到了国民党内部腐败的影响。资料表明,有官员侵吞救灾资金,或从货币兑换率上做文章。
  腾讯文化:日军对灾民是什么样的态度?
  穆盛博:这个问题颇有争议。电影《一九四二》呈现了日军援救灾民的故事,然而我读过很多史料和相关记录,并没有发现任何日军赈灾的内容。
  日军对灾民非常残酷,他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士兵的粮食。我看到的资料多是关于日军征募当地村民做劳工修堤坝的,日军会给这些劳工一些粮食,“以工代赈”。但很多时候,这些工作都是强制的,灾民并未获得合理的报酬。
  湿地有利于共产党的游击战
  腾讯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花园口决堤”事件令国民党失去人心,更多民众开始支持共产党。
  穆盛博:很多人认为是这样,但我不认为两者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对于洪灾事件,很多民众不会直接谴责国民党,而是谴责日军。而且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求生,而不是埋怨谁。
  但洪灾和大饥荒的确为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共产党也需要从河南当地村民那里获得粮食,但他们对待村民和应对饥荒的方式比国民党好得多,群众基础更坚固。在很多村庄,共产党的干部会组织村民应对饥荒。共产党在河南的发展,为他们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发起大举进攻,国民党和日军都从河南东部撤出,共产党得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共产党也将残酷的决堤真相告知民众,让他们了解国民党对民众的无情。
  更有意思的是,洪灾后导致的湿地,实际上对共产党的“游击战”战术非常有利,而对国民党的坦克非常不利。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淮海战役的部分战斗就是在灾区的湿地上进行的。
  腾讯文化:花园口决堤对当地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
  穆盛博:当地人口密度大,有很多村庄和耕地,有错综复杂的水道。洪灾发生后,很多水道被黄河水携带的泥沙堵塞,水利灌溉工程严重受损,当地生活环境被摧毁,很多地方荒无人烟。
  洪灾对当地区域还有长期影响:它改变了当地的土壤结构,沉积的泥沙导致了沙尘暴。这些沙尘暴不仅在河南,也在山东出现。
  另外一个影响是,洪灾区人口减少,给动物提供了新的生态系统:很多以前没有的鸟类来到这个区域。当地沼泽和池塘的蚊子增多,疟疾流行。此外,湿地为蝗虫提供了合适的生活环境,蝗灾爆发。
  腾讯文化:大量灾民顺着陇海铁路逃向陕西,他们的重新安置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哪些变化?
  穆盛博:他们大都集中在西安和西安北部。他们被西安的官员和居民视为“社会问题”,从当时的官方记录中,我看到一些资料:当地政府要求当地居民不要对灾民那么吝啬,不要欺负他们,不要推倒他们的临建房、对他们扔石头。从中可以推测,这一现象在当时频繁发生,陕西当地居民和河南灾民之间产生了很多摩擦。
  大批灾民给当地的环境、资源带来压力——为增加战争期间的粮食供给,国民党政府鼓励灾民在陕西开垦荒地,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森林被砍伐,森林里的动物(比如野猪)不得不逃离。没有了森林,当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 花园口决堤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