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两大主体,但除了这两个政党之外,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党派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中国农工民主党。本文将为读者介绍的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参加和维护。
推动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于1930年8月9日,在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大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等为继承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筹组建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简称临委会)。抗战初期,临委会(后为解委会)从“倒蒋抗日”到“抗日、联共、反蒋”,再到“逼将抗日”,以鲜明的立场和坚决的态度批评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舆论推动作用。
(一) “倒蒋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邓演达在狱中仍不忘给临委会其他负责人写信,叮嘱各党派合作,共赴国难,发动群众,对日宣战。11月12日,临委会发表《对时局宣传大纲》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竟不惜犯世界的大不韪,不宣而战,占领中国东北领土。中国统治阶级则勇于内战而怯于外敌,抱所谓无耻的镇静政策和不抵抗主义,坐失领土数千里,陷数千万同胞于帝国主义的蹄铁下而熟视无睹”,“必须坚持反蒋战线,在民主革命运动的口号下汇集一切反蒋势力”。11月15日,临委会向全党发出的《训令》:“我们最重要的政治口号是:要‘抗日救国’必须先‘倒蒋’,要实现‘和平统一’必须先建立‘平民政权’!”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倒蒋抗日”的政治口号和行动纲领。11月22日,临委会正式颁布了“倒蒋抗日”的十条行动纲领,呼吁“全国广大的农工平民大众推翻南京的反动统治,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并积极投入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福建事变”等反蒋抗日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中。
(二) “抗日、联共、反蒋”。在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失败后,临委会早期负责人
章伯钧、黄琪翔等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斗争的主力,要革命就必须与红军取得联系,必须同共产党合作”。1935年,为响应中共《八一宣言》,临委会发表了《组织反日阵线提议的宣言》,呼吁“一切革命的党派,在目前民族生死的最后关头中,应该放弃其宗派的偏见,在反帝反日战争和土地革命两大原则之下,形成巩固的联合战线,组织统一的行动指导机关。” 11月10日,“二干会议”作出决议:“同共产党合作,以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武器”。会议决定将党名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会”(简称解委会),以示同国民党决裂,同共产党合作。会议通过的《临时行动纲领》提出要同“红军与全国反帝的军队和人民取一致的行动,共同对日作战”。《告同志书》则宣告以“反蒋联共抗日为党的总方针”,决心同共产党合作,以推动抗日为党的中心工作。“二干会议”确立的联共抗日的方针,对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各党派的合作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标志着农工党的历史转折,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新里程。
(三) “逼蒋抗日”。面对中华民族危亡日趋严重的形势, 1936年解委会发表了第二个《组织反日阵线提议的宣言》,呼吁“以最快的速度,组成全国的‘反日阵线’”。为配合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的指示》,解委会也从“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1937年6月15日,彭泽民代表解委会发表了《致全国各界领袖书》,承认“中国国民党昔为首创共和政体之革命政党,而现又完全执掌全权,成为领导全国之政府党”,表示“因确认民族利益高过一切,已经自动声言放弃个别特殊不同之政见,以求举国一致对外之集体行动”,正式接纳“国民政府”为抗战政府,蒋介石为抗战“领袖”。
参加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解委会与其他爱国党派一道,高举民主、团结、抗战的大旗,努力调解国共两党的关系,制止蒋介石集团的分裂、独裁、倒退,成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一)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帷幕。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国民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及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并表示对爱国民主党派“无不开诚接纳”。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解委会也以大局为重,采取了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通令全党停止对国民党的斗争,积极参加和开展一切抗日活动。1938年3月1日,“三干会议”通过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呼吁:“历来反对政府的在野党派,均放弃成见,拥护抗战的政府”,并提出“在民主自由统一抗战的原则下,全国各在野的党派应公开的合法存在。各党派的存在和发展,只要不破坏统一抗战,政府便不应加以干涉或限制。”这是解委会在抗战期间,进行多党合作和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件。
(二)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解委会对国民党这种明目张胆地破坏团结抗战的恶行极为愤慨,要求国民党当局迅速停止其反共内战政策。解委会中央发表《对时局宣言》谴责皖南事变是:“足以使人痛心疾首的事实,及绝对不可宽恕的罪行”,要求召集各党各派各团体举行紧急会议,确定民主的领导抗战方针,释放一切政治犯,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地位。解委会在香港的党员联合各界人士400余人,联名给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发出制止内战通电。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保证:今后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解委会对国民党的声讨和谴责,有力地配合中国共产党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三)组建中国民主同盟。为“团结各中间党派,一则抗拒蒋介石的打击,一则同共产党合作”,1941年3月19日在统一建国会的基础上,解委会与青年党、国社党、职教社、乡建会、救国会(稍后加入)6个党派联合,正式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解委会在其中“发挥了支柱的作用”。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参加。解委会成员丘哲、张云川、郭则沉等当选中央委员,章伯钧当选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改组后的民主同盟,广纳民主力量,始终保持与中共的亲密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9月3日,日本于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在抗战的全过程中,中国农工民主党始终坚持民主、团结、抗战、联共的立场,同独裁、分裂、妥协作了坚决的斗争,促进形成并坚决维护了多党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