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巩固的战后政治发展基础的奠定
非我族类 2018-03-0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国民党作为掌握全国资源的执政党,拥有200多万正规军,但国民党顽固派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实行了片面的抗战路线,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日的根本改革,不给人民参加抗战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条件。这种片面的抗战路线招致了严重的失败。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战线不断延长,其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弱点逐渐凸显,迫使其不得不对其战略进行调整,对国民党集团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中国抗日战争最为紧张之关头,国民党集团出现了分裂和动摇。1940年3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在南京成立伪“中央政府”。蒋介石集团则一方面暗中与日本军方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畏惧,公然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连续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直至1941年1月4日发生的“皖南事变”,达到最高峰。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针对蒋介石集团既动摇妥协又不敢公开放弃抗日,既积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国共合作的两面态度,中共相应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坚持团结合作,推动国民党进步,对其妥协动摇和倒行逆施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从政治上和宣传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挑衅活动进行深刻地揭露和声讨,呼吁团结,要求制止内战。在国际国内的抗议活动和反内战浪潮不断高涨的情况下,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状态,不得不收敛其反共的内战行为。
在抗日战争中,针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和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及时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游击战争是军民结合的人民战争,便于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参加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1937年9月,八路军刚进入华北战场,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上的防御作战,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在敌后展开,独当一面,开辟了诸多敌后抗日战场,例如,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华南等,他们根据中共中央“缩小沦陷区,扩大解放区”的部署,在坚守中恢复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长时期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反“清剿”斗争,坚持持久的敌后作战。敌后军民的持久抗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凝聚和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变着敌我力量对比。敌后战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兵力,大大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团结抗战,积极争取改革政治、实行民主,主动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建立起团结合作关系,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破了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局面,赢得了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理解、认同和拥护。民主党派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坚决抵制卖国投降,反对分裂国家,反对独裁统治,积极宣传抗日理念,真心拥护并努力巩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救国出力献策、驰骋抗日疆场,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执行,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极少数反共顽固派,广泛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和发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战后政治发展的基础
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夯实坚持敌后抗战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即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成为政治民主、军民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这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官僚腐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进行的“三三制”政权与协商民主的实践,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一,“三三制”政权是团结抗日的政权。“三三制”的民主政权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民主权利,赢得了广大坚持抗日的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根据地能在敌后坚守巩固、发展壮大,成为抗日中坚。其二,“三三制”政权是人民民主的抗日政权。边区实行的是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以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三三制”政权的运作方式是合作共事、民主协商。其三,“三三制”政权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立足点,是走向全国胜利的基础。“三三制”政权通过协商的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协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方力量共同抗日,成功地汇聚起抗日的洪流。“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线战略策略和根据地建设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的政权建设试验,是抗日的“统一战线模范政府”,为以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积累了经验。“三三制”政权对国民党统治区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他们一致认为:延安是一个革命的圣地,是一个民主的圣地。当时的一位外国友人曾评价说,“现在中国有两个中心,一个封建的中心,在重庆;一个民主的中心,在延安。”
1944年抗战胜利在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到处凯歌频传。唯独在中国战场,4月间日本人的一次进攻,导致国民党军队千里大溃败。这是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独裁统治,所导致的政府腐败,军队无能的直接恶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乘势发动了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运动。为了配合这次民主运动,9月15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作了“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正式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党政府召集各党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联合政府这一目标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争取民主的相互配合中找到了共同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实行民主的正确路线和模范行动,赢得了民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领导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凝聚起来的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和伟力奠定了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坚实基础。
(本文刊发于2015年第8期《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李金河)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