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八路军编制 八路军副总指挥副参谋长

八路军编制 八路军副总指挥副参谋长

非我族类 2018-02-24
\

 
  和其他军队一样,八路军作为一个较为正规的军队有着自己的严格编制,相关机构包括八路军总部(集总)、政治部、野战政治部、后勤部等。八路军中有很多重要的领导,总指挥是朱德,副总指挥是彭德怀,至于参谋长和副参谋长则分别是叶剑英和左权。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实行领导的最高组织机构。1937年8月洛川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王稼祥(1938年任)、刘少奇(1943年3月任)、彭德怀(1943年9月任),参谋长前为肖劲光,1938年由滕代远任,1940年由王若飞任,1941年由叶剑英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贺龙、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叶剑英等11人为委员。军委组成机构为:总参谋部,部长聂鹤亭,下设一、二、三、四局,分别由郭天民、曾希圣、王铮、黄春甫(江华)任局长;总政治部,主任先后由任弼时、毛泽东(代)、王稼祥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敌工部、联络部,分别由xxx、肖向荣、吴溉之、王学文、谭政任部长;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下设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分别由张永励、饶正锡、张令彬任部长。
  八路军总部(集总):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八路军指挥机关的组成是:司令部秘书长舒同,下设参谋处,处长彭雪枫(后为阎揆要),副处长边章伍;副官处,处长唐延杰,副处长余忠良;炮兵主任武亭;政治处主任李文楷。政治部设有宣传教育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黄镇;组织部,部长谭甫仁;敌工部,部长蔡乾;保卫部,部长杨奇清;地方工作部,部长傅钟。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今古(后改名黄达);兵种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姬鹏飞。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张平凯。特务团,团长朱水秋,政委邱创成。9月11日,根据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习惯仍称八路军)。由八路军司令部、政治部和供给部组成。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供给部长杨立三。1937年9月15日,总部机关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转战华北,指挥作战,年底进入太行山区,之后一直驻扎于此,直至抗战胜利。1938年1月5日,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不再任总政副主任。2月28日,为统一对外名义,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出现,主任任弼时,副主任傅钟、谭政。1938年8月4日,中央和军委发布通知,王稼祥从苏联回国,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前指"秘书长申伯纯。总部所属特务团(团长尹先炳,政委李志民)、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陈卜明)。1940年5月朱总司令返回延安,1940年5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罗瑞卿为野战政治部主任,接替傅钟职务(1943年9月10日,张际春任副主任)。任命王若飞为八路军副参谋长,驻军委办事。鉴于叶剑英已回延安,1941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叶剑英仍兼八路军参谋长,驻延安办公,王若飞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在战斗中牺牲。8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滕代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指参谋长。
  1942年秋,八路军总直机关的编成情况是:司令部,秘书长韩进;机要科长段连绍,参谋处一科科长王政柱,二科科长魏国运,三科科长吴子云,四科科长朱早观;情报处,处长滕代远兼,一科科长林一,二科科长钱江,三科科长项本立。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周恒;宣传部长,部长陆定一兼,副部长王东明;敌工部,部长漆克昌;秘书处,处长陈志斌。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下辖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军工部,部长刘鼎,副部长刘鹏;冀南银行行长兼政委高捷成,副行长熊光炳。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政委武开胜。
  1943年9月8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中共太行分局合并于北方局,邓小平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
  八路军政治部:
  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机关。其前身为红军总政治部。1937年8月25日成立,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改称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任弻时,副主任邓小平,下设宣传教育部、组织部、敌工部、保卫部、地方工作部。1938年1月,邓小平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任命傅钟、谭政为副主任。为统一对外名义,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为野战政治部。8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机关设在延安。王稼祥赴苏后,毛泽东兼代主任,主持工作。王稼祥回国后,继续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1月恢复军委总政治部。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
  193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同时决定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政治部改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傅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政主任,1940年5月傅钟调中央军委工作,罗瑞卿为野政主任,陆定一为副主任。1942年,野政成立党务委员会,罗瑞卿为书记,彭德怀、罗瑞卿、陆定一、周恒、滕代远、杨立三等六人为委员。1943年9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际春为野政副主任。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改为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
  八路军后勤部:
  八路军总部成立后,开始设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兵站部,部长杨立三。1940年设立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政治部主任谢翰文。下属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孙仪之;军工部,部长刘鼎;兵运部,部长刘颂;财政经济部,部长张慕光;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1945年8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
  军政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在其军队中设立的党的集体领导机关,负责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一一五师军政委员会由林彪、聂荣臻、周昆、肖华组成,林彪为书记;一二○师军政委员会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甘泗淇、王震组成,贺龙为书记;一二九师军政委员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刘伯承为书记。1941年2月7日,中央军委颁布《军政委员会条例》,规定在军、师、旅、团及纵队、支队、军区、军分区成立军政委员会,作为党的领导机关,集体讨论决定军队重大问题,领导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1947年,随着军队党委制的恢复(军队党委制在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于1931年11月取消),军政委员会被撤消。
  华北军分会:
  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的军事领导机构,是根据中共中央1937年8月29日的决定成立的,当时称前方军委会分会(简称为前方军分会)。1941年4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前方军分会改称华北军委分会,简称华北军分会,朱德任主席。
  八路军:
  七七事变以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7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辖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8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日,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通电就职,决心"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9月6日,八路军总部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诸同志率领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东进。所属各师先后东渡黄河,向华北抗日前线进军。9月11日,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称八路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简称集总),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1943年9月8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仍沿用"前方总部"名义。前方总部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滕代远,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参谋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委周文龙。八路军前总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共4.5万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3个师分别以晋东北之五台山、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以及晋南太岳山一带为活动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10月23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7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8月,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
  在8年抗战中,各师扩大了编制,又一度组建了第一至第五纵队以及冀察热挺进军等,总兵力由改编时的4.5万人发展到102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八路军共与日伪作战12万次,毙伤、俘虏日伪125万人,创造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1947年6月,八路军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一五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陕南红七十四师合编而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参谋长周昆。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人。改编即日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工兵、辎重营留守陕甘宁。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1000余人。10月,聂荣臻改任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2000余人留守五台地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三四三旅南下开辟吕梁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林彪受伤,陈光代理师长。1939年,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区,1943年,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3800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抗战胜利后,一部分部队调东北,另一部分编入新组建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三四三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下辖六八五团,六八六团,由杨德志、李天佑分任团长。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彭明治率六八五团抵微山湖地区,改称苏鲁豫支队,该旅于1940年改称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后并入冀鲁豫军区。
  三四四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而成,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下辖六八七团,六八八团。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杨得志、崔田民率该旅旅直一部与当地武装合并为冀鲁豫支队,并成立六八九团、独立团、挺进纵队等,1938年2月曾归一二九师指挥,1940年2月隶属于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以后又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编者按入新四军第三师。
  一二O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总部特务团、赤水警卫营等合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七一八团留守陕甘宁。9月,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队开辟绥西、绥南和绥中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2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8.5万人。解放战争初期,改编为晋绥军区及晋绥野战军。
  三五八旅:一二O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下辖七一五团,七一六团,团长分别为王尚荣、宋时轮。改编后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当月由宋时轮组建宋支队,后与邓华支队会合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忻县独立团编为714团列入该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带部分部队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由彭绍辉接任旅长,罗贵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将独二旅也改称三五八旅,张宗逊为旅长,张平化政委(称张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编为独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独二旅均编入晋绥野战军。
  三五九旅:一二O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总部特务团一营改编而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七一七团,七一八团,团长分别为刘转连、文年生。除七一八团留守延安外,其余全部于9月3 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平山独立团改编为七一八团、崞县独立团改编为七一九团列入该旅序列,1939年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三五九旅主力调回陕甘宁边区驻防,1940年冬该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支队(也叫南下支队)分别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员、政委,南下湘粤边,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并开辟根据地,后该支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留驻陕甘宁的三五九旅一部由副旅长苏进率领作为南下第二梯队。
  一二九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十军、独立一至四团合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9月30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团留守陕甘宁。10月,张浩任政委。年底,全师越过正太路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张浩调延安,师政委由邓小平接任。4月,陈再道、宋任穷等率部开辟冀南,抗战时期,该师先后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8年中,歼灭日伪4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30万人。解放战争初期,该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
  三八五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下辖七六九团,七七○团,由陈锡联、张才千分任团长。旅部于七七○团留守陕甘宁边区,之后将警备第三、七团编入该旅序列,并划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指挥。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后,又归联防军司令部领导,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边(军)区。该旅第七六九团跟随一二九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据地成立,由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委,辖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该旅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生活战斗,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该旅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
  三八六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康、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下辖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由徐深吉、叶成焕分任团长。9月30日,该旅随一二九师出兵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成立独立团,由韩东山任团长,7月,七七一团编入一二九师独立旅,不久独立旅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1940年改编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一团归冀南第四军分区,1944年春,该团又调往延安,编入新编第四旅。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0年5月该旅兼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为机动兵团,一直在太岳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兼太岳第二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该旅分别编入太岳第十九军分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山东纵队:
  由山东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共山东党组织在各地发动和领导了10余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10几个抗日阵地,至1938年夏天,起义部队达4万余人,为加强起义部队的统一指挥,1938年12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罗舜初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至第八支队和挺进、南进支队,总兵力5万余人。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由一一五师统一指挥。1943年3月12日,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5个军分区。
  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山东纵队番号仍保留),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40年5月,第一纵队番号撤消,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
  八路军第二纵队:
  1940年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4月,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第二纵队主力三四四旅、独立游击支队和河北民军第一旅挺进冀鲁豫边区,随即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仍称第二纵队,原冀鲁豫支队司令员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率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华中后,留在冀鲁豫根据地的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民军第一旅,在杨得志率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1941年7月,第二纵队再次整编,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下辖教导第三旅、教导第七旅和冀中南进支队等。第二纵队仍由八路军总部指挥。1941年12月,第二纵队领导机关与冀鲁豫军区合并。1942年6月,第二纵队番号取消,所属部队划归冀鲁豫军区。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7月由程子华接任),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和独立支队、回民支队,共二十一个团6万余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39年1月,一二○师主力抵达冀中,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区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中的游击战争,第三纵队有很大发展。同年8月,一二○师离开冀中后,第三纵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战争。1943年秋,吕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达晋西北地区,第三纵队建制随即取消。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O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回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6月,第四纵队经平北向冀东地区挺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10月,第四纵队和起义武装大部撤向平西整训,撤退中部队受到较大损失。193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至此,第四纵队番号取消。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斗争。1941年初,皖南事变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委,参谋长张震。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共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共中原局直接指挥。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支队共九个团近2万人,执行东进任务。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抗日后,中央军委将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一二○师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一二九师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等共9000余人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兼政委,辖八个警备团、七七零团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0月12日成立了五县警备司令部及两延河防司令部。何长工任五县警备司令员,郭洪涛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白志文任副司令员。同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
  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莫文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38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由留守兵团指挥。此时留守兵团辖三八五旅、警备第一至八团、绥德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团直辖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备一旅、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共13个团,31000余人。1942年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在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劲光任副司令员,林枫任副政委。留守兵团归联防军司令部统一指挥。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建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并任命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休养期间,由高岗代政委),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林枫任副政治委员,下辖八路军第一二○师、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陕甘宁边区保安队以及炮兵团等部。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9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增任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不久,又任命谭政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但对外一律不用联防军司令部的名义。抗日战争进入反攻时,联防军领导人分赴山东、东北就任新职,中央机关任命王世泰为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王维舟、阎揆要为副司令员,张仲良为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为参谋长。此时,联防军仅指挥陕甘宁边区部队。
  东进纵队:
  1937年12月17日,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一二九师以七六九团4个步兵连队、1个机枪连队、1个骑兵连队组成东进纵队,由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任司令员,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东纵兼冀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8个支队和1个独立团。1939年1月,冀南军区与东进纵队分开,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任纵队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卜盛光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5、6月间,一二九师又新编了6个旅,其中东进纵队被编为新七旅,旅长易良品,政委文建武。至此,东进纵队番号撤销。
  大青山支队:
  1938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一二O师派兵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师部决定以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师直绮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该旅政委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委,姚吉吉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7月底大青山支队正式出发开支赴绥中、绥西大青山地区。为加强绥远地区武装力量,1940年,贺龙、关向应决定将大青山支队的3个营扩大为3个团,姚喆任司令员,1942年10月,中共晋绥分局根据中央决定,将绥远(大青山)和雁北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以姚喆为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统一指挥塞北区的军事行动,同时撤销支队番号。
  冀热察挺进军:
  1939年2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基础上与冀东起义部队合编而成,由肖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挺进军下辖2个支队和1个抗日联军。1942年,晋察冀军区精简整编,挺进军番号取消,平西、平北、冀东各成立军分区,肖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冀鲁豫支队:
  1939年2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旅直一部、一个警卫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挺进直南地区。4月初,将活动在该地区的八路军特务团、独立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下辖4个大队,至年底发展到7000余人。1940年4月底,奉总部命令,八路军第二纵队由黄克诚率领,从太南地区进入直南地区与杨得志会合。随即,冀鲁豫支队与第二纵队合编,仍称为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下辖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河北民军第一旅。至此,冀鲁豫支队番号撤销。
  山西新军:
  山西新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由薄一波同志负责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工卫旅、暂一师、政卫旅、二一二旅、二一三旅和在牺盟救国会领导下的各地游击队等革命武装。1937年8月1日,决死第一纵队(第一总队)在太原成立,政委薄一波,纵队长鲁应麟(旧军官),政治部主任牛佩琮;10月下旬,决死二总队成立,11月,改编为二纵队,政委张文昂,纵队长陈庆华(旧军官),政治主任韩均;1938年2月,相继成立了决死三、四纵队。决死三纵队,政委戎子和,纵队长陈光斗(旧军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决死四纵队,政委雷任民,纵队长梁浩(旧军官),政治部主任李力果。分别开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晋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后又相继成立了政卫旅(旅长张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鲁言),工卫旅(旅长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言),二一二旅(旅长孙定国,政治部主任李成林),二一三旅(旅长郝玉玺,政委程国梁,政治部主任牛佩瑄),暂一师(师长续范亭,参谋长张希钦)。
  1939年,阎锡山以6个军进攻我决死第二纵队和晋西独立支队,制造了"十二月事变"。为了粉碎敌人进攻,便于统一指挥,晋西北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成立新军临时总指挥部。翌年1月,新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贯波任政委。雷任民、张文昂任副总指挥,张希钦人参谋长,下辖第二纵队、决死第四纵队、暂一师、工卫旅。3月初,晋北新军进行整编,以续范亭为司令员,罗贯波为政委,决死第一纵队清除了阎锡山的旧军官,由薄一波任纵队长兼政委,牛佩琮为副纵队长兼政治部主任,严天民为参谋长。决死第三纵队除被反动军官拉走3个多团外,其余也在我党掌握下,仍在太南地区坚持斗争。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以便使武装建设、对敌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940年2月,决死第三纵队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了晋西北军区,暂一师、决死第二、四纵队、工卫旅都编在军区序列内;决死第一纵队编入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的战斗序列。
  晋冀豫边游击纵队:
  简称边纵。1938年底,根据集总命令,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桂干生,政委张南生)、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天际,政委方升普)、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贤约,政委杨树根)、第四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1939年秋,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边纵在太行根据地的抗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40年6月,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在整编中撤销,成立太行军区。
  南下支队: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华南,随即以三五九旅主力一部5000余人,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郭鹏任副司令员,王恩茂任副政委,挺进湘鄂赣边,创建根据地,三五九旅留下的部队约5000余人,作为第二梯队,待机南下。11月9日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于1945年1月29日到达鄂豫皖根据地的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2月初,鄂豫皖区党委决定派第四十、第四十一2个团配合南下支队挺进湘鄂赣地区。3月,南下支队进入湖南,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3月16日进驻平江,因遭国民党4个军的多路围攻,被迫于4月15日撤离平江, 4月底,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湘鄂赣边区党委、军区和行署。1945年7月上旬,王震、王首道根据中共中央建立湘粤赣边根据地的指示,率部继续向湘粤赣边进军。8月奉中共中央之命北上接应南下支队的东江纵队也到达这一地区。但由于国民党军集结数师兵力围击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致使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无法靠拢,处境困难。9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南下支队停止南进,从湘粤边北返,向新四军第五师再次靠拢。11月初,南下支队返回鄂豫皖根据地,恢复了三五九旅番号,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编入新四军第五师战斗序列,直至解放战争开始。南下支队第二梯队于1945年6月南下,当进到河南新安地区时,因日本投降,当即奉命开赴东北。
  冀中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河北中部地区的回族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回民教导队,与回族共产党员马本斋领导的河北游击军联合组成回民教导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秋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1940年发展到2000多人。支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转战在冀中和冀鲁豫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后该支队编入冀中军区。
  晋察冀军区:
  1937年平型关战斗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开辟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该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领独立团、骑兵营等共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1月7日,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军分区。到1939年年底,全军区部队发展到127000余人。1942年2月起,晋察冀军区实行精兵简政。2月,撤销挺进军,成立了1至13个军分区,1945年 8月,根据中央编组野战军指示,军区迅速扩编主力团,将区队、支队、区小队编为团,发起战略反攻,直至日本最后投降。8年抗战中,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敌作战共65000余次,毙伤敌伪230000余人。军区部队由2000余人发展到300000余人。1945年9月,主力编为晋察冀野战军。
  冀热辽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
  辖5个军分区: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李雪瑞,政委傅西河;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委王延春;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王耀南,政委王世煜;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若愚。新编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团。
  冀晋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晋军区司令员唐延杰,政委王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参谋长张开荆。
  辖4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美,政委张连奎(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李湘,政委黄文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委丁莱夫;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坊仁,政委刘达。新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团。
  冀察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为便于指挥作战并为大反攻作好组织准备,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4年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察、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野战军。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参谋长易耀彩。
  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肖应棠,政委杨士杰;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委杜存;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政委段苏权;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政委吴光。新编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
  冀中军区:
  晋察冀军区所辖的1个二级军区。1938年4月,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第三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后由程子华继任),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毅任参谋长,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
  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赵承金;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沙克;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兼)。1942年晋察冀军区实行精简整编后,冀中军区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旷伏兆;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吴西;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金城;第九军分区,司令员王凤斋,政委吴立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周彪,政委帅荣。1943年下半年,冀中军区机关与晋察冀军区机关合并,其隶属军分区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同年秋,第三纵队开赴晋西北。1944年,冀中区的形势恢复到1940年秋的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7月指示,9月至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冀中、冀南、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参谋长沙克。辖5个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先臣(王牺牲后叶楚屏代),政委魏震;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张春庆;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委周彪;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政委陈鹏;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刘秉珍,政委旷伏兆。新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
  晋西北军区:
  1940年11月7日成立,一二O师兼军区机关,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兼任参谋长,士泗淇兼政治部主任。
  辖6个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二旅兼),司令员彭绿叶辉,政委张平化;第三军分区(三五八旅兼),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冼恒汉代);第八军分区(决死第二纵队兼),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直属军分区(1941年3月成立),司令员陈漫远;第五军分区(1941年5月成立),司令员郭鹏,政委胡全。所辖部队包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旅,暂一师,决死第二、第四纵队,工卫旅,大青山骑兵支队。晋西北军区领导着北起大青山,南迄汾离公路,东至同蒲路,西至黄河的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军区部队(含该区的新军)发展到51000余人。1942年6月,林枫任一二○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
关键词: 八路军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