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成立背景 周恩来和叶挺独立团的组建
非我族类 2018-01-22
1923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从而实现首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促成了革命武装力量的建立。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共的倡议和支持下,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广州黄埔岛上正式创办了训练革命军官的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在第一期学生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蒋先云、左权、许继慎等。这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有56人,占学生总数的10%。中共曾先后派出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一批共产党人担任该校的政治领导工作及其他工作。11月,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组成“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为“国民政府铁甲车队”),该铁甲车队便是叶挺独立团官兵的主要来源之一。后来成为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营长、参谋长的周士弟和曹渊、许继慎等叶挺独立团的营长,便是来自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与此同时,后来成为独立团团长的叶挺将军,于1924年秋,经孙中山同意,并得到廖仲恺帮助,辞去军队工作,第一个以国民党党员资格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于同年12月,在苏留学期间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到中共旅莫支部。
当时由陈延年任书记的中共广东区委,军事方面由军委会书记(一说军事部长)周恩来、秘书聂荣臻、干事饶来杰负责,后来还有付烈、黄锦辉等同志。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在中共中央和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与国民党人一道发动和领导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军校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广东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东征、一次南征盘踞粤东地区和南路、琼崖的军阀,平定滇、桂军阀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加紧对旧军队的改造,将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工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输送到军队中。在此期间,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建立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但由于当时继续执政的是国民党左派,声明要继承孙中山所决定的政策,接受总理遗嘱,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加入中国国民党,系为接受本党之主义政纲,而负实行国民革命之责任者。本党为使国民革命迅速成功,不能拒绝任何派别之革命主义者加入。”国民党内很多事情还要依靠共产党,廖仲恺等左派力量也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建立武装,苏联顾问鲍罗廷对国民党影响很大,威信很高。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后,仍表示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断发表很左的言论。1925年9月,他在黄埔军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晓得,反共产这个口号,还不是中了帝国主义者的毒计么?总而言之,总理定下来的主张,我们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不然,就无论你如何信仰三民主义也是假的了。”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国共合作对国民党旧军队的改造甚至在国民党军队中组建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正规武装的计划,只要搞好统战工作,在当时不但没有阻力,还可争取到国民党人的支持。
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叶挺独立团的酝酿、组建过程,充分体现出国共合作期间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1925年秋冬,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等同志经过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政府负责人,黄埔军校党代表汪精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兼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等人商议,决定在第四军第十二师建立三十四团。调第四军参谋处长叶挺同志为团长。财政来源由军部、师部直接供给。
叶挺独立团的组建工作,实际上由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并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职务的周恩来具体负责安排。1925年11月,国民政府铁甲车队从深圳参加沙鱼涌战斗返回广州后,周恩来同志对到中共广东区委汇报工作的铁甲车队党代表廖乾吾及随行的党员魏鉴贤说:“我们要建立一支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现在准备一批干部组建独立团。你们铁甲车队大部分同志都要到独立团去,还要从黄埔军校抽一部分同志去,但主要还是你们铁甲车队。”随后,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和叶挺同志都向铁甲车队队长周士第谈及独立团建设问题,周士第表示完全服从党的决定。
早在1924年11月建立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两任队长徐成章和周士第(开始为副队长,徐成章调走后,任队长)、党代表廖乾吾、军事教官赵自选、政治教官曹汝谦都是共产党员,3个排的排长亦都在铁甲车队里加入共产党。不久,除铁甲车队党代表廖乾吾调去第四军第十二师任政治部主任(后升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和另调出一部分人员派到各处工作外,其余近百人调到肇庆组建叶挺独立团,并提级使用,即士兵当班长,班长担任排长,排长担任连长,队长周士第任一营营长(后任团参谋长)。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又亲自从军校调来许继慎、杨宁等一批军事干部到独立团,士兵主要来源于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整顿部队时,遣散了一些出身于流氓、地痞,表现又很不好的官兵,在湖南、广东、广西招收了一批农民,及由工厂、矿山的党组织介绍来的部分工人,作为部队的基本成分。
独立团主要军官人选确定后,叶挺便与即将组建的独立团团副罗隆、团参谋长吴济民、团参谋董朗(后任二十四师师长、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军长,后在湘鄂革命根据地牺牲),该团第一营营长周士第(原任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第二营营长贺声洋、第三营营长杨宁等研究,这个团成立后如何进行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支援农民运动等问题。
1925年11月21日,值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时,叶挺独立团在广东省肇庆正式成立。始建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次年1月肃靖南路,“琼崖底定”时,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全团官兵2100多人。该团在北伐战争中勇当先锋,屡建奇功,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的殊荣,团长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故人们称之为叶挺独立团。
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在第四军第十二师组建独立团,主要考虑到第四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陈可钰原是孙中山警卫团长,副师长张发奎(琼崖克复后,升为师长)原是警卫团三营营长,而叶挺曾是警卫团二营营长。他们之间有很深的交往。而建团选点在肇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肇庆当时是第四军的后勤部所在地,副军长陈可钰负责后勤部的工作,各方面都很方便,部队给养充足,水陆交通方便,便于与设在广州的中共广东区委联络;二是肇庆属军事重镇,是两广水陆交通要冲,扼西江之咽喉,地形险要,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倾向于国民政府,独立团建于肇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三是当时西江一带农民运动刚开始,农会力量还薄弱,而反动的民团猖獗。独立团建于肇庆,有利于支援农民运动,镇慑西江一带的反动民团,推动国民革命。
独立团的成功组建,是中共广东区委执行中共“三大”制定的统一战线方针,在军事上实行国共合作的成果。
叶挺独立团番号属国民党第四军,其财政来源、武器装备由国民党军队配给,但实质却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由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该团组建初期,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后,革命潮流继续高涨,但北洋军阀还控制着北方大片地区,各省还有许多小军阀割据一方,国民党则内部分裂加剧。虽然中共中央领导陈独秀等主张退让,以缓和国民党内的矛盾。而当时正酝酿北伐,全国民众乃至海外华侨纷纷致电国民政府敦促北伐。“对于北伐,蒋介石是拥护的,因为他想通过战争,可以吞并各派势力,发展地盘,又可以排除异已,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国民政府仍须依靠共产党的力量,打倒列强,驱除军阀。
在叶挺独立团建立的同时,中共广东区委也决定成立中共叶挺独立团支部,以陈独秀的外甥吴季严为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吴季严离开革命队伍)。当时,支部领导不叫支委会而称支部干事会,干事有叶挺,吴济民(初期任参谋长,两月后脱离)、董朗(负责组织),周士第(负责宣传)。吴济民调走后,周士第随即担任独立团参谋长。建团之初,有中共党员20多人,后来发展至100多人。支部下设团部、一、二、三营、直属队(两个)共6个党小组。第一营党小组长先是周士第担任,后来周士第同志调到团部,第一营营长由曹渊担任,并由曹渊任党小组组长,第二营党小组长先由该营营长贺声洋兼任,后来贺被调走,改由新任的第二营营长许继慎同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皖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军长,后因张国焘推行肃反扩大化,他被杀害,以后,党和政府追认许继慎同志为烈士)兼任党小组组长。第三营党小组长,先是杨宁,1926年5月北伐前,杨调走,便由第三营营长张伯黄兼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不属四军政治部管,而是属广东区委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就找周恩来同志,周恩来不在时,就直接找陈延年同志。以后北伐到了武汉仍属军委系统直接管,当时主要是找聂荣臻同志汇报工作和请示有关问题;独立团还建立共青团组织,直属党支部领导。“独立团内没有国民党的组织,只有共产党的组织” ,军队中设立共产党的组织,这不仅是国民革命军中所没有的,也是中共在军队中最早的一个。
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叶挺独立团实行直接领导:军委傅烈同志委派西江特派员吴铁若住肇庆十字路,代号为“一百”,和叶挺独立团参谋董朗建立单线联系。[7]政治组织上通过区委组织部实行领导。组织部长“穆青同志每月去肇庆两三次,到独立团参加他们的组织生活”,了解独立团的政治思想情况,并“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对独立团进行政治建军”。干部的任免调动以及兵源的补充,也是由广东区委决定,连以上干部都是由周恩来挑选优秀共产党员担任,甚至有的党员士兵也由周恩来同志亲笔签写意见派到独立团来,对四军只是采取“先斩后奏”形式。独立团在北伐途中成立特别大队和补充营,都是在党的指示下“先斩后奏”的。攻克武昌后,叶挺独立团由于一路牺牲太大,干部减员过多,也是由军委特派员聂荣臻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中派往武汉补充了诸如林彪等一批干部的。平时,团长叶挺、书记吴季严、参谋长周士第和参谋董朗也经常到广州向区委领导汇报请示工作。有时,区委领导也直接找独立团干部谈话。北伐挥师之初,叶挺率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路经广州时,周恩来同志在司后街(现越华路)叶家祠召集连以上党员干部会议,军委秘书聂荣臻同志也到会参加。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作了六项指示,并以“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的豪言壮语激励大家。
独立团党的支部委员会,是团的领导核心。一些重大问题,都是经过支部讨论决定。在各项工作中,叶挺同志和党支部,坚决执行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排以上干部的任免、部队人员补充及重大的政治军事训练计划等,由独立团根据上级党的决定,自行负责处理,不受军部的约束。叶挺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同支部干事会成员一起,按苏联红军的样式努力加强部队军政训练,开展“三反”活动(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一扫旧军队的恶习,把部队培养成为红色的革命新军。营房里除挂孙中山的像外,还挂马克思、列宁的像,官兵常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叶挺经常和吴季严、董朗、周士第等支部干事,党小组长曹渊、许继慎、杨宁等讨论研究如何加强党支部工作,怎样加强对独立团共青团团支部的工作,以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独立团在驻防肇庆期间,各项工作都有很大的进展,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奠定了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的基础,成为后来北伐战争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屡战屡胜,能迅速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天险的重要因素。
叶挺独立团与其他部队所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独立团坚决支援农民运动,使广大贫苦农民生活能得到改善。独立团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给予帮助开展西江农民运动的任务。独立团拨出一部分枪支给西江农民运动特派员周其鉴同志,发给西江各地农民自卫军;并经常帮助他们开展农民运动。叶挺独立团在驻防肇庆的半年时间里,还出兵处理高要的领村事件,出兵支援高要、新会等地农民运动,以革命的武装镇压了反革命的武装,大大促进了西江地区14个县的农民运动,使该地区的农民运动,开始了以高要县为中心的蓬蓬勃勃发展的新阶段。
叶挺独立团于1926年5月出师北伐,在北伐战争中战无不胜,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誉,为国民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独立团伤亡约有1000人,牺牲的有600多人。广东、湖南,湖北党组织不断调来干部、输送新兵给独立团,补充兵员,以维持战斗力。北伐胜利后,叶挺独立团改编为七十三团,后来又进行了扩编。大革命失败后,以叶挺独立团为骨干扩编的几支部队及其主要领导人先后参加了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