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民主义提出时间和背景 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非我族类 2018-01-10
新三民主义提出时间和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在推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同时,在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孙中山毅然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于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并先后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不断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此后,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不屈不挠地同封建军阀展开了长达6年的斗争。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奋起抗争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