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草地吃皮带并非杜撰 红军吃的皮带和现在的皮带有何不同
根据生活常识,皮带是动物的皮经过硝的泡制,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才做成的,用水是煮不软煮不烂的,无法吃下去。然而,在革命年代,红军吃的皮带并非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在迫不得已时确实是可以煮了吃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由于敌情紧急,准备工作尤为仓促,部队只补充了少量的给养,以致机动过程中时常出现粮弹不继的情况。在环境偏远贫瘠、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上国民党军的封锁,红军无法筹到足够的粮食,只好能筹到什么就带什么。比如,筹到牛羊宰杀后,不能有一点浪费,除了把牛肉晒成干带上,还把牛皮剪成皮带状晒干后系在腰间,成为特殊的皮带,等粮食吃光了就拿出来吃。吃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水把皮带泡软后,放在锅里煮,能充饥就行。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两条皮带见证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分别是任弼时和周广才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1935年11月,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当时红一方面军先过草地,接着是红四方面军,最后是红二方面军。先头部队可以吃野菜、野草,等吃光了以后,后来过草地的部队战士遭遇巨大生存危机,许多人因为饥饿昏倒在草地上。
吃什么呢?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想到了吃皮带。他和警卫员拿小刀将皮带切成若干段,然后再将其烧焦、刀刮和水煮,每次每人只吃3小段。虽然味道难闻,但他却风趣地称之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后,他将吃剩的皮带一直保存着,以作留念。1938年,任弼时从山西太行山区返回延安时,将这条皮带交给了警卫员李少清保存。后来,李少清将皮带捐赠了出来。在这半条皮带上,至今仍清晰地留有当年用刀切割的痕迹。
红四方面军部分官兵曾三过草地,条件极为艰苦。1934年,战士周广才曾分得一条作为战利品的皮带。过草地时,6位战友的皮带相继吃完,轮到吃周广才的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大哭起来,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战利品。就这样,大家强忍饥饿,没舍得吃这条皮带。为了铭记长征的艰难历程,纪念那些与自己生死相依的战友,周广才在皮带背面深情地刻下“长征记”三个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直到国家征集文物时才捐了出来。
可以说,红军吃皮带这一事实,从侧面反映了红军长征的不易,更折射出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和意志。红军长征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30万人,到经过了长征后只剩下不到3万人,可就这不到3万人,最后发展壮大,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英雄先烈,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了现在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