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黎平会议简介 黎平会议历史

黎平会议简介 黎平会议历史

非我族类 2017-12-04
\

 
  研究中国革命绕不开长征,研究长征绕不开遵义会议,研究遵义会议绕不开黎平会议,足见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黎平会议的这段历史具体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为读者简要地介绍一下,当然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还需要更详细的资料。
  长征途中,行军转移、战事频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很不易,但是仍然召开了20多次会议来解决重大问题,包括战略方向和路线问题、军事指挥权问题、重要战役战斗决策、编制序列、重大政策等等,其中不乏冲突和激辩。通过这些会议,逐步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独立自主,逐渐走向成熟,长征一路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不仅使中央红军摆脱了绝境,而且引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直至立足陕北,走上抗日的最前线。
  在这20多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先是通道会议,其次就是黎平会议了。
  关于黎平会议,我归结的要点是:继续自通道开始的“转兵”,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被取消,重定战略行动方针。
  黎平会议简要
  会议地点:贵州省黎平城城东“胡荣顺”店铺
  会议时间:1934年12月18日
  会议简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重定战略行动方针。会议巩固了通道会议的成果。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进占黎平县城。这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省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
  从黎平会议前后的敌我态势要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央红军是从敌军的缝隙中穿行前往遵义。通道转兵是非常正确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驻防在黎平、锦屏、天柱、榕江这几个县仅有黔军2个团的兵力及几个县的“民团”,且黔军为“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烟枪),抽鸦片赌博成瘾,装备较差,战斗力也较差,但善爬山道。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在到达遵义之前,没有发生规模大的、激烈的战斗。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红军总司令部(即野战军司令部)召开了长征途中第一次正式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集中讨论从老山界争论酝酿、通道会议又议而未决的中央红军转移的战略方针。参加会议的有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人,李德“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中国纪事》语),他在总部驻地隔壁、同乡德国人传教看病施药的福音堂里治病,其书面意见则由博古(秦邦宪)带到会上。仅提出书面意见,表明李德地位已经大降。有党史专家认为参加黎平会议的还有陈云,陈云本人则在1982年6月12日回复中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的信中明确地说:“我并未参加黎平会议”。有的文献认为参加黎平会议的还有刘少奇。
  如果把通道会议当作“飞行会议”“非正式会议”的话,那么黎平会议就是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正式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了,显得更重要。
  黎平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表面是就继续西进贵州还是北上湘西展开了激烈争论,实质上争论的中心议题依然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博古(秦邦宪)的意见仍然坚持共产国际先前同意的路线,认为中央红军应沿着先遣队六军团前进的路线进入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他强调:这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不得改变。与会者都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坚持通道会议的意见:根据敌人已在湘西布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结的情况,进一步建议中央放弃北上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在那里建立新根据地。王稼祥、洛甫、朱德等先后发言,都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们对导致红军重大损失的瞎指挥深恶痛绝,加上周恩来在激烈的争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周恩来于1943年11月27日在《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
  黎平会议有两项主要内容:1.讨论了战略方针;2.讨论了红军反对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战争以来的失败问题,对中央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决议》指出:“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区。”这与此前决意去湘西会合二、六军团已不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周恩来传》记载:“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议决定的译文交给李德,李德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后来回忆说“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了起来,熄灭了……”此前,周恩来平时很少发火,也从没有与李德这样争吵过,这次拍起了桌子,可见这火大了!据周恩来后来在延安整风期间回忆:“中央的争论在黎平尤其激烈。李德主张折入黔东,是非常错误的。这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纳毛主席的意见,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此后(我)与李德的关系渐渐疏远。”
  黎平会议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被取消了。
  黎平会议是在不受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迷信和盲从权威,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长征途中首次以政治局决议形式否定“左”倾军事路线。中国共产党自成为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后,凡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它的批准或其代表的赞同。其间,共产国际曾给予了中国许多支持和帮助,但它的指导也出现过严重失误。陈云于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西征时说:“在黎平,领导人内部发生了争论,结果我们终于纠正了所犯的错误。我们对此前‘靠铅笔指挥’的领导人表示不信任。在湘黔边界,敌人集结了四五倍于我军的兵力严阵以待,以为我们会沿着红六军团从前进军的路线行进。”
  黎平会议因“三个第一次”而在中共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是长征中第一次正式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二是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三是第一次结束了长达3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挤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转而赞成、支持、拥护其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看,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两点:一是黎平会议将中央红军的新战略转移目的地由湘西改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二是黎平会议确定党在到达新战略转移目的地后,适时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陈云在1935年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说:“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在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而由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长征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徐占权认为:“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黎平会议就是这个转折点的奠基石。”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的《前言》里指出:“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恢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起点,是中央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
  胡锦涛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说:“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时红军冲出国民党的重围,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及时召开黎平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主张,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这就使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为以后胜利,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因此,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黎平会议的决定打乱了蒋介石原来的部署,3万余人的红军就此把几十万国军甩在了由黎平到湘西的山路上,这使中央红军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机。红军在向贵州腹地进军途中,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
  黎平的物产比较丰富,中央红军在此休整了数天。陈云同志说:“此时红军士气极高、服装整洁,在湖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从黎平到遵义的行军“是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地区没有防御工事”,红军“可以加快自己的行军速度,而且又有足够的伪装对付频繁的空袭”。他于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西征时说:“当我们到达贵州时,红军已不再是经常不断地被敌人攻击、四处流窜的部队,而变成了一支能战能攻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 黎平会议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