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的故事 三湾改编中的毛泽东
非我族类 2017-11-30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回湖南发动了9月9日湘东赣西秋收起义,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4个团,计5000余人,暴动受挫后部队转向浏阳文家市集合,引兵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途经永新三湾村,来往五天停整(9月29日-10月3日),开创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奠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组织、宗旨,成为建军史上的军魂发源地。然而,“三湾改编”短短五天里发生许多动人传奇的幕后故事,驱使后人揭秘,我经数年党史研究探索,正值“三湾改编”80周年,再次踏上当年红军走过的路采访,特采撷几个传奇镜头。
毛泽东决定去“三湾改编”的由来
秋收起义后,8月19日至20日,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毛泽东否定了“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把部队引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准备去当红色“山大王”。当工农革命军走到萍乡县芦溪镇时,遭遇赣敌朱培德部队和地主反动武装的偷袭,部队伤亡三分之一,工农革命军的军长卢德铭也牺牲了,部队冲出包围后,士气低落,成了一支溃乱的队伍。有些士兵不愿归队丢枪逃亡,部队面临解散的边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率部队开始走山路,寻找安全休整的山沟。
当部队到达莲花县三板桥的地方,毛泽东叫来何长工,牵来一匹马要他到永新找个上井冈山途中的安全休整地。9月25日下午,何长工骑马着越过莲花与永新的分界岭——朱岭坳,山路约20多华里,来到永新境内的石市村,找到了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农会干部汪季元,听他介绍高溪过后,爬越十里山,有个九陇山脉,群山环抱的山沟里,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既没有地方反动武装,又能摆脱敌军追击,同时可走宁冈茅坪的山路,直达罗屑山脉。
何长工在汪季元家吃晚饭时,还介绍井冈山有袁、王两支“绿林武装”队伍。连夜何长工骑马返回三板桥向毛泽东汇报此事,因而决定了去“三湾改编”的重大里程。
[以上史资来源:永新县党史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采访当年到三湾改编的革命老一辈红军何长工回忆叙述]
1927年9月26日天未亮,何长工带领先遣连队来到永新石市村在来岭山坡上,饮司班的战士挖士凹、拾干柴做饭,并且发动群众召开大会,不明真相的国民党地方保安队,走上来岭山坡放枪,打散了先遣连队,被赶到的大部队镇压了这支地方保安队。革命农会干部汪秀元成为了工农军的向导,带着部队途径高溪乡的鄱阳、九陂各村,爬越十里山来到了三湾村,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以上史料来源:而今采访高溪乡石市村80多岁的老人汪龙佑回忆所述,文中的汪秀元是他的叔叔。听叔叔讲红军的故事由来的,并且能讲出有个骑马的红军来找叔叔汪秀元的事,但讲不出何长工的名字]
秋收部队艰辛走向三湾
[史料来源:上世纪80年该县党史办采访老红军谭政、韩伟回忆所述:而今重新采访,高溪乡石市村的80多岁老人汪友明,九陂村80多岁老人邓丁发,他们都听父辈多次讲述过,下文的故事,而令能清楚讲述当年的情况。]
1927年9月26日早上,一支前面打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大旗,中间、后面还夹杂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这是几个国民党起义军队,还没来得及易旗换帜,统一旗号(直到三湾统一成镰刀斧头的旗帜)。士兵有穿国民党军装,有穿老百姓布衣,也有穿知识分子的褂子和长裤,但均身披一条红领带,手带红臂章,印有镰刀、斧头和枪,代表工农兵。这是一支溃乱的队伍,士气低落,步履艰难地途经永新县的高溪乡石市、鄱阳、九陂等一带山路。那时,正是秋天,天气炎热,行军疲劳、困苦、饥饿和慌乱,每天总是从天未亮就出发直至黄昏才宿营,掉队没有赶上部队的,伤员留在老百姓家的;加上疟病、痢疾传染部队中,行军途中两旁山路的丛草里没多远,就躺下战士,发出微微痛苦声,颤颤发抖几下就牺牲了,在离开宿营地时,总能嗅到一股难闻的血腥气味,也就是有战士永远起不来而牺牲了,为摆脱敌人的追击,战士的尸体常没来得安埋,带上他的枪又踏上急骤的步伐。那时有些士兵认为革命渺茫,产生悲观情绪的,也有个别湖南人害怕远离家乡,难报私仇,丢下枪支不告而别,离队逃亡的几乎某个连队均有。留下来的枪支较多,有几个连队的士兵,身背一支枪,还用绳子捆好挑着三、四支长枪,长途跋涉,连续行军,向三湾挺进。
局势非常严峻,工农革命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像一支没经风雨锻炼还在摇篮的“小娃娃”,幼小脆弱,随时有扼杀的危险。9月29日下午,秋收起义军翻越大山口,终于,来到群山环抱,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摆脱敌军追击的安全山坳里——永新县三湾村。革命的火种遗留下来的战斗力量,还不到1000人,48匹马,这是起义以来第一次从容休整,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成为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毛委员真是穷人的大救星”
[史料来历:上世纪80年代该县党史办采访当年老红军李国斌回忆所述,而今,三湾村的钟家祠70多岁的老人钟天开,60多岁的老人陈荣民,他们都听父辈讲述红军来三湾的如下情沉,现在表叙的还清楚。]
三湾村南距永新县城39公里,过去,是个住着10余户穷人的山村,百分之八十的田地、竹、木山地被土豪霸占,贫雇农民靠租地种养过日子。因为地势是莲花经永新通宁岗的交通要道,虽偏僻山沟,途径的人不少,大路旁有协盛和、泰和祥等杂货铺,也有几次部队经过,每次过兵都遭受兵匪抢劫行恶之害,山民饱受苦难之深。
当秋收起义部队到达高溪乡的九陂时,三湾几个来逢墟的山民见此状,十万火急赶回,在枫树坪下大喊兵来了,于是乎,山民们匆匆收拾几样值钱的东西,携儿女带老人慌忙往山上躲,怕兵再来遭殃。山上森林茂密、容躲易藏,山下难见山上隐蔽人群,居高临下能清清楚楚观察山下动静,听到说话声音。这些饥得发慌、衣衫褴褛的“奇兵”不打烂家门闯进抢劫,也不杀猪狗捉鸡鸭,只坐在枫树坪下休息,就是伤员也只躺在刚收获的稻草上。部队中走出一个高大魁梧,头蓄两三寸长浓黑头发,穿着老百姓衣服,带着湖南口音,亲切和蔼地朝山上喊话:“我们是贫苦大众的军队,为反抗剥削压迫暴动起义的队伍,你们不要害怕,天下穷人是一家,都是自己人……”山民们起初半信半疑,怕像国民党军队那样欺骗老百姓下山,抓去当壮丁或挑夫。但观察半天的行为与以前过兵不同,有位年过半百山民中威信较高的老倌子要下山看究竟并交待:假如是欺骗,即使把我吊在树上打,威逼你们下山也千万别下来,我这么大年纪了死也不算什么。下山后看到这些“奇兵”果然与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胸中的疑虑与恐惧一扫而光,主动把山民们都喊下了山。很快,山民们与工农军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争先恐后让房子、床铺给战士睡,送粮送菜给战士吃,整个山沟喧闹起来了。
毛泽东最容易贴近群众,协盛和杂货铺的老板邀请到他家住了。(现定为毛泽东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有天半夜,万籁俱静,邻居姓钟的老贫农剧烈腰痛,难忍呻吟苦叫,毛泽东立即下床去看望,只见一位不满十岁女娃为父亲擦背减痛,他当即叫来卫生员连夜治疗,贴了片膏药就止痛。毛泽东还从自己身上掏出几个银毫子嘱咐:明天去请郎中开药治疗。过了一天,毛泽东还惦记老钟的病,因忙于开会叫一位小战士背来一袋米来看望。老钟见毛委员对他如此关心,感激热泪盈眶地说:“毛委员真是穷人的大救星”,并当天到高溪找回做苦工的儿子参加了工农革命军,儿子当上红军后,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
[史料来源:“红双井”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简介有说明。住在“红双井”附近的70多岁老人李新龙,他说听父亲讲述“红双井”来历的故事]。
三湾村钟家祠堂前面有口不满三尺深的水井,部队到来,人数增加用水变得浑浊。那天中午毛泽东路过井旁见此状,便把一个帮老百姓挑水的战士叫到身边,吩咐去老表家借几把铁铲和担箕。毛泽东卷起衣袖裤,带着几名战士清修挖深水井,铲宽水源,捡来鹅卵石围筑,不到两个小时冒出的泉水清澈见底。后来,当地群众加以修筑保护,并亲切称为“红双井”。
贺子珍到三湾村探虚实
[史料来源:上世纪80年代该县党史办人员到福建省采访当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贺子强哥哥贺敏学回忆,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拍过该内容的电视剧。下文中提到李秋发是永新县龙源口乡泮中村,属苏区干部已故,他的孙子李文亮听爷爷李秋发讲过以下的故事,而今,李文亮还能讲述以下相似的故事]。
1927年7月18日凌晨,天色未亮,袁文才、王佐带领农民自卫军闹起永新大暴动,攻打下县城,当年“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才17岁,也参加了暴动队,救出监狱中的哥哥贺敏学。暴动胜利后成立了永新临时革命委员会,欧阳洛任书记,贺敏学任主席,贺子珍担任了妇女部长和共青团书记。8月份敌军进攻永新,贺敏学、贺子珍兄妹随袁文才撤退到宁冈茅坪,当上“绿林好汉”成为“山寨王”。
当“绿林武装”在砻市一带活动时,听几位从莲花路过三湾的老乡说:他们见到一支军队驻扎三湾村,消息传到袁文才的耳朵,他便疑心:莫非是国民党军队来消灭我老袁,得早作准备。便派两名农军日夜兼程赶到三湾侦察,但都不敢贸然进村,钻在山上灌木丛林,远远观望动静,回去便报告,士兵有穿国民党军装,却在老百姓家里进进出出帮助挑水、劈柴、干农活,枫树坪下有练兵的,也有士兵和老表集会一起的。弄得袁文才摸着头脑苦思索想不出这是什么军队?!
贺子珍在旁见状,理了理发鬓,请求去探虚实,被劝阻袁文才说:“路途艰难,一个姑娘家去太危险了。”
“我化装成回娘家的媳妇,不会引人注意”她坚决回答,执固地要去。头戴土蓝布头巾,手提一个装着鸡蛋、米糕的篮子,打扮成一个小媳妇,临行时又被袁文才叫住,带上他的驳壳枪,便独自风风火火、脚不停歇走上崎岖山路。
到达三湾村已是中午时分,村里的墙上贴着不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土豪劣绅,分田地给贫农”、“拥护中国共产党”等革命标语,落款是“工农革命军”。小小的山坳里到处呈现热闹气氛,军民同在一吃午饭,亲如一家人,并讲叙革命道理……贺子珍用篮子的鸡蛋在泰和祥杂货铺换得干粮,回头赶路准备向袁文才报喜。
当走到村头山上,却见一男子也从村庄随后跟出,她急忙藏身路旁林后观察:来人十分面熟!猛然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大革命时期担任过乡农会主席——李秋发吗?互相定睛打量一阵恍然相识,互问何去。贺子珍引到隐蔽处,小声告诉来三湾村的原委,李秋发一听呵呵笑道:“好啊!真是同路的革命人,毛委员派我去给袁文才送信和商谈共同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哩!”两人欢笑地边说边赶路走向茅坪。
毛泽东率领经过整编焕然一新的部队。10月6日,来到了茅坪大仓村,等候多时的“绿林好汉”在拱桥前相迎,贺子珍那时胸头像有只小鹿撞击,在一片欢呼中,头领相握手过后,她迎上前去不大自然地握住毛泽东的手,清脆而诚挚地说:“毛委员,欢迎您!”脸上顿时飞起两朵红红的云彩。
事隔不久的1928年6月,贺子珍成了毛泽东革命艰苦岁月的患难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