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三湾改编:党的军队建设的奠基石

三湾改编:党的军队建设的奠基石

非我族类 2017-11-30
\

 
  北伐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造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这支党的军队终于有了雏形,而如何建设和发展这支军队也成为首要问题。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奠基石,它就是三湾改编。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接连发生,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委派毛泽东领导湘鄂赣边区秋收武装暴动。9月9日,秋收起义的枪声打响。与南昌起义不同,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按照中央的要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占领湖南中心城市长沙。起义军开始比较顺利,占领了白沙、东门等地。但由于国民党军队力量强大,很快严重受挫折。毛泽东认识到,凭共产党现有的实力,攻打大城市,就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如同鸡蛋碰石头。中国的国情决定,革命不能走俄国城市暴动的道路,只能从敌人最薄弱的农村发展壮大,然后包围城市夺取政权。中国的农民最多,革命不能只靠起义的旧军队和工人,还要依靠广大的农民,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保存实力,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1927年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一路遭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解决部队存在的问题,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军队的火种在井冈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发展壮大,燃遍全国。
  “三湾改编”是共产党军队的历史性重大转变。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革命信念。

  组织由人组成,人的行为靠思想支配。组织成员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出身,不同经历,性格、爱好、脾气各自不同。如果成员思想各异,各行其是,组织就没有战斗力。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组织成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人心,使大家同心同德,才能高效率地贯彻执行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好组织确定的目标和使命。
  由于敌强我弱,秋收起义部队作战失利,加之连续行军,斗争艰苦,官兵思想相当混乱,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面对严峻的形势,部队向何方,如何组织领导部队前进,在起义军的领导层中认识也不一致。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1927年9月30日毛泽东在住的“泰和祥”杂货铺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研究部队前进的方向和部队整顿改编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第一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提出了“党建在连上”重大主张。当时担任师长的余洒渡提出异议,团长陈浩等人也站出来反对,争论非常激烈。毛泽东耐心作解释,举出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叶挺独立团为例,把党支部建在团上,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党掌握了自己的军队的成功经验,来说明“党建在连上”,发挥堡垒作用,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拖不垮,打不烂,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微弱的油灯下,一直讨论到天亮。在毛泽东的引导下,大家统一了认识,制定了改编的具体措施。
  第二天清早,部队在枫树坪下集合。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阐明了向井冈山进军的意义,教育大家正确认识革命发展的形势,坚定革命意志。他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在家乡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了,我们有近千人还怕什么?大家都起义暴动出来了,一个人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战士可以当敌人100个,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官兵消除了疑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了革命信心,要跟着党革命到底。
  第二、变革组织体制,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机制。
  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秋收起义部队到三湾时减员多,剩下不到一千人。人变少了,按照过去的编制不利于指挥。部队压缩编制,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十个连,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编时,毛泽东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
  在整编的同时,部队党的组织结构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训,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党支部建在连这一级既能密切联系士兵,又能作为一级指挥单元独立完成任务。毛泽东还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发端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三湾改编后,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担任党组织书记,专做连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党代表制度就使得人民军队中各层级逐步形成了双首长负责制。这便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联络与指挥机制,不仅实现了党指挥枪的机制,也加强了对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它对党整合军队并在军队中有力贯彻党的指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从党的指挥。
  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形象表述。在南昌起义之前,已经诞生达六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一支独立的军事武装。中共虽然整合和影响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但党组织(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政治指导员只做宣传教育工作,因而政治工作没有群众基础。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就难以直接掌握士兵,团一级即使设了党的组织也难以掌握部队。当时,中共掌握或影响的叶挺部队、贺龙部队等之所以在起义中被逐次击溃,一个主要原因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缺乏。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于是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百余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始。三湾改编在吸收苏俄经验的基础上,独创性的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新型军事制度。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通过其在军队中设置的各级组织,把军队牢牢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一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几千年来兵权私有的积弊为之一扫,彻底摆脱了军阀操纵政党及政治的梦魇,军队真正成了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战斗的工具。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充分肯定了调整军队和党组织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三湾改编”对党指挥枪这一原则的确立,没有后来我党、我军对这一原则的坚持,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长征途中,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用枪指挥党,结果以失败告终。
  第三、破旧立新,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建立官兵平等的制度和革命纪律。
  制度是管理的工具。好的制度可以保障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保障组织秩序井然、人尽其责,健康运行;保障组织成员团结一致,发挥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完成任务。而坏的制度则会使人心涣散,组织松懈,效率低下,甚至政息人亡。
  自古以来,所有的军队都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实行的“绝对服从”。国民党军及过去的军阀部队都是雇佣制,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都是以官兵对立为特征的,上级欺压下级是天经地义,官长打士兵是家常便饭。“三湾改编”采取了一项破天荒的举措,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设立在军、团、营、连的士兵委员会,给了士兵发表意见、甚至是自主管理的机会。士兵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管理经济,管理伙食,保障士兵群众的权益,与旧军阀中带来的打人骂人的习气作斗争,士兵的革命热情被大大激发。这样的民主制度与军队的组织指挥管理及严格的军纪并不矛盾,这两者是由民主集中制来保证的。共产党军队是为人民打天下的队伍,虽然,官兵的职务有高低,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共产党军队对纪律有着十分严明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再也不是来自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了。只有让士兵成为部队的主人,部队才能对士兵具有凝聚力,才能把士兵群众紧紧地团结起来,部队才能迸发出超强的战斗力,这对于人数不多但却要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要强于自己几十上百倍的弱小的工农革命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主义这一新兴事物给当时的士兵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十年后他们回忆起这段历史仍然记忆犹新。曾经担任过士兵委员会领导的开国上将宋任穷说:“我在营里担任士兵委员会主席,士兵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按选举名额,由连里选出一些委员来,三个连的委员组成营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没有设立什么机关,没有专职办公,只是遇事开会研究。士兵委员会是党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面,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经济。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很多,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士兵委员会就同他们那种旧习气作斗争。”自从实行了民主主义制度,士兵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对部队建设的责任感也明显加强了。部队中出现了一种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
  实践证明,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主义,产生了极大的战斗力。毛泽东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在长征路上,红军各部队中的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历次战争中,干部处处做战士的好榜样,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干部爱护战士,战士尊重干部,官兵同心同德,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许多土战法、新战法,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湾改编”还宣布了行军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筹款要归公、不乱拿群众一个红薯。毛泽东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严格遵守这三项纪律,我们才能搞好同山上群众和王佐部队的关系。”这就是后来对人民军队建设有重大意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开端。正是由于有严明的革命纪律,广大指战员自觉遵守纪律,人民军队才能扎根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的坚强支持;才能使全军拧成一股绳,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所向无敌,勇往直前。
  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三湾改编”不可能全部提出和解决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所有问题。但确实解决了人民军队如何建设、怎样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三湾改编时担任连党代表在几十年后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性实践,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奠基石。第一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为解决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权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第一次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制度,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定了管理基础;第一次明确军队向敌人薄弱的力量农村发展,为实行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军事基础。标志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开始形成。”三湾改编”确立的原则和制度,经“古田会议”完善定型,并随着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发展,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是人民军队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
  人民军队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过工农革命军、红军、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等名称番号的多次变更,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听党指挥的军魂没有变,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优良作风没有变。现在,进入21世纪,军队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面对的敌人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军队只要坚持军魂不丢,红色基因相传,就能所向无敌,一往无前。
  “三湾改编”确立的“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主义的原则和制度发端于的军队,又决不囿于军队,对地方党组织建设,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油田会战胜利、红旗渠建成、两弹一星成功,大寨、华西、南街、唐约等乡村的发展变化,虽然情况各异,但其共同特点,就是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走群众路线,实行了民主科学的管理。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鞍钢宪法》:“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就是“三湾改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哪个地区、哪个单位,党组织的领导坚强有力,管理民主科学,就会政通人和,稳定发展,人民满意。反之,就会问题百出,发展不好,群众怨声载道。
  现在社会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任何组织要生存发展,也离不开组织领导和管理。“三湾改编”的原则、制度和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要实现组织确定的目标和使命,就要适应新的形势,选择正确的道路,加强组织的正确领导,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努力奋斗。
关键词: 三湾改编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