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五四运动破坏了哪些东西:受到最大毁坏的是旧文学

五四运动破坏了哪些东西:受到最大毁坏的是旧文学

非我族类 2017-10-27
\

 
  五四运动总是和“革命”和“破坏”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五四运动似乎对很多东西都有过破坏,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的笔者认为,陈独秀等了的说法并非都是客观的,很多我们认为和五四有很大相关的改变都不能简单归功于五四,除了旧文学,中国的其他文化都不曾遭到多大的损坏。
  陈独秀在回答时人对他们破坏意图的质疑时曾经讲过:《新青年》同仁所要破坏的对象有孔教、礼法、国粹、贞节、旧伦理、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和旧政治。其原因是:我们“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既然向旧传统进行了挑战,它也就自然会有所谓破坏。问题是,陈独秀等人当年攻击了很多旧的东西,实际上到底哪些东西被这次运动破坏了呢?或者说,哪些只是被这次运动局部破坏了,哪些是过去就已经破坏或已在破坏中的,这次运动又顺势加以破坏了呢?特别是,哪些是运动发动者想要破坏,事实上并没有破坏成的呢?对此,恐怕要做一点具体分析才行,而过去的讨论太过笼而统之,一概而论了。
  我们先来看孔教。孔教作为旧政权的偶像,在实际生活中被破坏了吗?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读一下鲁迅的日记。鲁迅自1913年起就作为教育部官员一直参与当局祭孔大典,直到“五四”之后的1924年。他的体会是,当今的权贵者其实只是拿尊孔做争名夺利的“敲门砖”罢了,而中国的一般民众,虽称孔子为圣人,心里却不真觉得他是圣人。其实陈独秀对此也讲得很清楚:“‘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应于民主国宪法不生问题。只以袁皇帝干涉宪法之恶果,天坛草案遂于第十九条附以尊孔之文,敷衍民贼,致遗今日无谓之纷争。”由此可知,其实陈独秀等人这时之反对孔教,并非是因其仍有怎样的偶像作用,而是因担心袁政府的倒行逆施会导致孔教的作用死灰复燃。
  再看旧伦理、旧礼法。这些恰恰是孔教的关键所在,亦即中国伦理政治之本。实际上,自民国以来,旧伦理、旧礼法一直到清末新政革新以来各种新制度和新政策,包括受到来自西方文化影响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三从四德、贞洁、孝道等等观念,以及一些传统礼法,在城市居民中已开始部分地被动摇或改变了。吴虞辛亥之后与父亲打官司争家产,就反映出了这种情况。故新文化运动说起来不过是进一步将这种冲击公开化,并上升到观念意识的层面上来了。但是,无论是发自民间,还是发自新文化运动,旧伦理及其旧礼法作为中国多数民众的观念和礼俗习惯,并不曾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再看旧政治。坦率地说,新文化运动,也包括1919年以后倡言社会改造的“五四”运动,都从未真正对中国政治产生任何明显的影响。中国政治运行及其问题依然如故,就连传统儒教的核心内容,即所谓“三纲五常”,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统治阶级扬弃改造后,就重当成了新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
  再看旧宗教。首先,汉人原本即无宗教观,反对旧宗教对多数汉人并无多少利益妨碍。但另一方面,释道基督,信者自信,新文化运动也无法改变这些信众的信仰选择,自然也无法动摇释道基督各教在近代中国已有的地位和影响。
  再来看旧文学和旧艺术。简言之,1.《新青年》自1918年起改为白话文,并大力推动白话文运动,的确造成了文言文统治局面的改变。但是,第一,白话文的日渐流行却并非自新文化运动开始,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白话报纸和小册子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日渐流行了。白话文在文化层面取代文言文,是迟早的事情。2.新文化运动成功地推动了新诗的创作,但旧体诗词的地位也并未因新诗的流行而发生根本动摇。3.“五四”期间,西洋话剧开始在知识青年中流行开来,但民众的偏爱却仍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上。4.由于众多留洋学生回国带回西洋画法,使传统画法受到冲击,但传统画仍有广泛的市场和需求,故其并不因西洋画的出现而寿终正寝。
  最后我们再来看所谓“国粹”。像中医之类的纯粹中国的玩艺儿的确在“五四”期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一度遭到留学生们的贬斥,但是“五四”真的破坏了这些“国粹”吗?非也。新文学运动相信中国什么都不如人,不科学,但运动后不久运动的许多参加者就已经开始反省,并开始着手从中国人文传统中找好的东西来继承了。
  1920年代初“整理国故”的兴起,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情况还不仅如此。由于“五四”诱发了“救国”热,也因此刺激了国粹主义的抬头。故“五四”后不久,随着“国学”的复兴,“国医”、“国术”、“国画”、“国乐”、“国剧”等原本民间的种种玩艺儿,反而先后在国人的共同作用下,并经由政府批准,先后兴旺发达起来。换言之,新文化运动尚未真正发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1920年以后就已经被腰斩了。
  如“国医”。五四运动之后,中医界就接连发起反对“废止中医”的斗争。
  1930年国民政府筹建“中央国医馆”,并于次正式成立,“全国许多省份随后也都成立了分馆。
  如“国乐”。五四后刘天华于1921年首创“国乐研究会”,揭出“国乐”大旗。1927年得蔡元培、赵元任等人支持在北大创立“国乐改进社”,使中国本土音乐得以继承与创新。
  如“国剧”。五四后闻一多等即力倡国剧,主张由中国人演自己的故事给国人看。后经梅兰芳、齐如山等成立国剧学会,创办《国剧画刊》等迅速形成气候。
  如“国术”。五四后各界开始提倡国术,并于1927年由张之江、蔡元培、李烈钧等正式提出“国术”一词,报国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在全国各省、县成立了地方性国术馆,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国术馆体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别的体育管理机构。
  如国画。经过徐悲鸿等人的努力,中国画的技法不仅得以改良,而且得以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与西画分庭抗礼。新兴的“国画”与传统的院体画、文人画和工匠画有血脉相通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具有创新元素,加上国画本身根底厚,名家多,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法传承,大量古典著述和作品也借助新的印刷手段而广泛传播。
  由上不难看出,“五四”破坏最多的,不过是所谓旧文学。但白话文的兴起,包括孔教地位的动摇,则不能都归因于“五四”。至于旧伦理和旧礼法,虽受到挑战,但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受到了冲击。而旧政治、旧宗教、国粹等,则基本上不曾被改变,既有挑战也败得一塌糊涂。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