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人口数量 民国时期的人口情况

中国近代人口数量 民国时期的人口情况

山南慕北 2015-11-06
近代人口

近代人口
  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属于中国近代时期,这个阶段,中华大地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中国近代时期的人口有多少?
  根据《咸丰东华录人口考正》和《同治东华录人口考正》,1851年全国共有4.32亿,1852年下降到3.79亿,1853年下降到3.18亿,1866年下降到2.56亿,达到最低点。这一时期在籍人口的大幅度下降,一是战乱频繁、连年灾荒和疾病流行所致,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江浙一带。二是下降如此之巨,则恐是人口记录残缺不全之故。大约自太平天国革命军兴起以后,人口记录就日益残缺,每年都有若干地区尚未册报。到19世纪末叶,清政府即不再有全国性人口记录。中华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又不断增加,仅据有关资料,1911年为3.68亿,1921年增至4.43亿,1933年达4.63亿。
  人口分布
  近代中国人口的分布也有不少变化,根据梁方仲编辑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和《世界人口地理》,在1851年的 43189万人中,北方地区有12698万人,占总人口的29.4%,南方地区有30491万人,占总人口的70.6%;在1933年的46340万人中,北方地区有16997万人,占总人口的36.7%,南方地区有29343万人,占总人口的63.3%,北方地区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有所上升。其中又以东北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全区在1851年只有 290余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7%,1933年为2900余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6.3%,80多年里,几乎增加了9倍。东北地区人口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在于关内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特别是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和河南的人民,为了谋求生路,大批前往关外,进行垦殖;另一方面,在清代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都妄图霸占东北,当时的政府为了充实边疆,也鼓励内地人民移居关外。
  人口结构
  近代中国人口的家庭组成、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情况没有系统的统计。据清代宣统年间的调查材料,每户平均人口为5.11人。20世纪30年代,据陈达(1892~1975)的《现代中国人口》一书中10个区域普查的资料,每户平均人口为4.84人;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例为112比100;年龄分配,少年组(14岁以下)约占总人口的35.3%,中年组(15~49岁)约占50.2%,老年组(50岁以上)约占14.5%。近代中国人口的再生产属于高出生、高死亡类型。一般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人口出生率约为35‰,死亡率约为25‰。
  民国时期人口
  1912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国时期的38年,只是历史上短暂的一瞬,这是一个在政治上极不稳定的过渡时期。在人口发展史上,它同样也只是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人口数据不完整也不准确。经过多种数据的综合,大致可以知道1912年的人口数为41964万,1949年为54167万人,基本上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民国的人口有几个特点: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当时全国的死亡率为2.76%,华南地区为3.04%,四川为4%,而婴儿的死亡率则更高,达到15.6%,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即使城市也不过是40岁。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男:女是110:100。人口密度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江苏增加到379人/平方公里,而西北则荒无人烟,新疆地区为2.38人/平方公里。
关键词: 近代 民国 人口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