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汉朝历史 > 西汉农业发展情况 西汉农业生产工具与水利工程

西汉农业发展情况 西汉农业生产工具与水利工程

山南慕北 2016-03-10
西汉水利工程图

西汉水利工程图
  汉初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事生产,经济也慢慢开始恢复,有了文景之治,且为汉武帝的宏图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在封建时代绝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那么西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如何?
  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牛耕更加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作用。
  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公元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修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
  与此同时,又修龙首渠。这条渠是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于是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公元前95年,从仲山口引泾河至栎阳,这就是白渠。全渠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与“区种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提高。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
  赵过还发明了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村落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铁制耧足,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墓葬壁画上的三足耧画像,证明当时已广泛采用耧车播种技术。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
  到汉成帝时,氾胜之又总结了一种新耕作方法── “区种法”。是一种园艺式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西汉末年,垦田面积已达8270500余顷,人口达六千余万,比秦朝增加两倍以上。
关键词: 西汉 农业 经济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