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音乐与诗歌成就
山南慕北 2016-03-02

《诗经》在春秋以后的晋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日常必读物;另一方面也是各国卿大夫在外活动委婉的表达意见的方式。《左传》记载的类似活动中,《诗经》被引用达二百三十五次,其中又以晋国所占比例最高。除被官方收集的以外,普通人民自编的多数诗歌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无法幸存。
古代的诗歌多为以乐器伴奏,称之为弦歌;而普通人民在农事、狩猎、捕渔和伐木时即兴演唱的诗歌,因没有乐器伴奏,便叫做徒歌,又称“谣”。晋国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并按种类分为八音。分别是:
金:钟、镈
石:馨
丝:琴、瑟
竹:箫、管
匏:笙
土:埙
革:鼓
木:柷敔
由于晋国在春秋是盟主,对外活动甚多,所以备有一种规模庞大的乐工团队。同时因对外战争的胜利,战败方常以乐器、乐师为贿赂,其中以“郑卫新声”闻名的郑国就多次赂贿以大量的乐器和乐师。原本按周朝礼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诸侯为一列六人、大夫则为四人一列。而到春秋后期,不止诸侯开始僭越用天子之礼,甚至连普通的卿大夫也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八倄了。而作为音乐人才交汇处的晋国,还出现了师旷这位驰名列国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