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军事制度与军事实力
山南慕北 2016-03-02

在文公以前,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每逢战事,国君多会亲自迎战,为国君驾车的人立于战车之左,称之为“御戎”;国君本人居中,主要指挥军队;在国君右边,还会有一名“戎右”执长兵器打击敌方战车。从城濮之战后,国君一般不会亲自出战了,而是由正卿取而代之。
晋国的军队又分车兵和徙(步)兵两种。车战是春秋时期主要的作战方式,晋国的车兵皆为甲士。甲士,也称为士。他们都是国人组成,国人都居于国都周围,是下层贵族的一种。士的职责就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由于是子孙相继的世袭军人,所以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农作。士在出征时需要自带装备和补给,并会用数名家丁做后勤。
车兵虽为晋的主要武装力量,但由于甲车耗费甚大,而甲士人数有限,为了扩展军力,不得不征集庶人入伍,称之为卒伍。庶人本是自由耕种的农民,他们农时要自己耕作,闲时则应征入伍,作为徒兵或做杂役。
由于位处北方,为了与戎狄对抗,晋于献公时一度设置步兵,当初仅左、右二行。文公新加中行,形成中、右、左三行,并以荀林父为中行主将。但三行存在时间甚短,三年后,就将三行改制为上、下两新军。之后,晋便再也没有设置过步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