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山南慕北 2015-10-09
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透过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采桑、狩猎、习射、宴乐、水陆攻战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具有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均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虽因条件限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面部表情,但仪态生动,比例适当,间接表达出人物的心态,正如荀子所说的 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绘有图案,色彩单纯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动态取胜,五官表情刻画较简单,绘画尚处在幼年时代,而幼年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均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有的漆棺纹饰用油漆绘成,可视为最早的油画。流传至今的四幅战国帛画,特别是《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如构图,均衡中有变化,形象比例动态、线条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龙图》,线条劲挺有力,富有弹性,佩剑男子形象的刻画,线条的表现力等,都更显得成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已露端倪。分布广泛、多彩多姿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绘画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正处在由萌芽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中国画的基本特征至战国开始呈现出来,以线造型,线条运用已比较成熟,设色虽未脱离平涂的初起阶段,但渲染技法已开始使用。人物形象注意动态表现,五官表情尚无力作细致描绘。这是早期绘画不可避免的缺点。
(2)春秋战国绘画受到社会实用功能制约,题材和手法都要受到限制,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匠师已熟练地掌握了写实和虚拟的手法,用于描绘不同的对象。
(3)构图和技法处在幼稚阶段,匠师还没有掌握透视法则,处理形象的前后关系,通常采取上下层隔开的形式:上层表现远,下层表现近。形象角度只有正面和正侧面两种,没有半侧面形象。这种手法直至汉代仍在沿用。但战国时已出现了透视画法的尝试,例如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奁画面描绘正侧面车马形象,辕和马的画法已是近视线的一匹马绘全身,稍远的则在它身后显露出头和脊背,比起一些镶嵌图像中将四匹马平列在车辕上下,上侧两匹足朝天,下侧两匹足朝地的办法,明显进步了。战国末至秦的咸阳宫壁画的车马,也已采用这样的构图。
(4)由于绘画用场日益扩大,特别是在装点统治者的生活方面越来越显示它的作用,引起政治家和哲学家的关注,绘画活动被用来阐述政治观点和哲理。如韩非子关于画“狗马难、鬼魅易”的论述;记述漆工花三年功夫“画荚”,初看与一般漆器无别,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时放到特制的窗口前对照太阳观看时,发现荚上有龙蛇车马之状,非常壮观。又如楚国诗人屈原对着祠庙里的大型壁画,联系自己的遭遇,对天发问,写成千古名篇《天问》。再如庄子描写宋国画史“解衣磅礴,裸”,舐笔和墨作画时的心态,也是重要的绘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