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华盛顿为什么拒绝竟选第三任总统?
乔治·华盛顿(1732—1799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他自1789至1797年连续两次任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领导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合众国政-府,确立了国家信誉。在他执政期间,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收回了在联邦时期被侵占的领土,平息了少数白人叛乱,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政策,并使国内出现和平,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他在國-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在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仍有推举他继续担任总统的客观可能,且宪法上也没有限制,他不以功臣自居,断然拒绝竟选第三任总统,并于1796年9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说服国会,告诉国民,详细阐述他对治**邦的见解。
对于华盛顿这一出人意料举动的真实原因,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已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仍然众说纷坛,没有确切结论。原因是华盛顿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他卸任以后,返回他心爱的维尔农山庄时,都没有明确表露过心迹。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还是根据华盛顿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探究华盛顿拒任的原委。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华盛顿担心会卷入激烈的党派斗争,因而不想继续从政。当时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激烈的党派斗争,华盛顿本人也觉察到选民中日益增长的忧虑情绪,因此在其告别演说中,语重心长地呼吁团结,反对党派斗争,反对其他分裂势力。华盛顿在其《告别词》中尖锐地指出了各种分裂的倾向:政客们施展手法,歪曲“其他地区的意见和目的”,以求在自己本地区内获得影响;形成各种联合团体以便谋取凌驾或控制合法的当局;一种“根源在于人心中最强烈的激情的党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
不幸的是,在党派斗争中他虽然长期一直保持中立,但在其第二任总统的后期,他失去了非党派的立场,而成为联邦党人。在这种形势下,他中断他的从政生涯看来是一个开明政治家的最好选择了。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A.卡锐蒂说得更为干脆。他说:“他存心以它(指《告别词》)来冷却政治欲望。用一个联邦党人国会议员的话来说,人民把它(也指《告别词》)当作一个信号,象摘帽子一样,因为竞争即将开始。“
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舆论的攻击对华盛顿作出拒绝连任第三往总统的决定起了主要影响。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则说得比较明确。他说:“由于想要空闲,由于感到体力衰退和受到反对派的谩骂而气馁,华盛顿拒绝接受要他担任第三任总统的要求。”
美国许多历史和政治学家,也持有与此大同小异的看法。随着党派斗争的加剧,舆论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在两派报刊互相攻讦的同时,华盛顿在其第二任总统期间,也受到反对派的无情攻击;这种攻击如此激烈,以致弄得他心力交瘁,十分难受。他被指责为“伪君子”、“恺撒”,说他藐视公众。当他提出不连任第三任总统时,许多杂志在其头版头条中,还把他的举动称为“恶毒的谎言”。费城的《曙光报》在华盛顿告退的次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与他同胞们的平等地位。”
华盛顿在其执政末年所受到的舆论攻击,几乎使他难以忍受。他在1797年3月2 日写道:“我现在把自己比作要寻找一个休息之处,并正在屈身倚伏其上的疲惫旅客。但是,人们听任你安安静静地这样工作,这未免太过分了,非某些人所能忍受。”史学家们认为,综合上述考据就是华盛顿不想再连任第三任总统的理由了。
严格说来,上述两种意见是密切相关的。究竟哪一种在华盛顿的思想深处占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仍然不够明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促使华盛顿不想再继续担任总统之职,例如华盛顿本人是否对“权力欲”淡薄,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管怎样,华盛顿不顾公众的压力,坚决拒绝连任第三任国家总统,从而创立了美国总统两任传统之举,是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宪法原本没有对总统连任问题作出规定。华盛顿创立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第三任总统为止。1947年国会鉴于总统权力不断扩大和有可能形成终身制的趋势,决然制定了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即“任何人不得任总统之职两届以上”,该修正案于1951年正式批准实行,从而又恢复了华盛顿创立的传统。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