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世界回眸 > 日本投降诏书炮制始末

日本投降诏书炮制始末

2015-03-20

陈涛

1945年8月9日,负隅顽抗的日本陷入绝境。在御前会议上,昭和天皇接受7月26日同盟国发表的《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

御前会议结束,时任内阁书记官长的迫水久常立刻着手停战诏书的起草。到了8月12日早晨,诏书草稿已改了二遍,觉得自己很难再修改的迫水拨通了金鸡学院学监安冈正笃的电话。

作为战前法西斯理论家,若干年后,安冈回忆自己当时对诏书进行大量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处:其一,将“欲永远确保和平”改成“为万世开太平”,这显然是要为日本的投降涂抹一些光辉的色彩。其二,在“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一句前面加上“义命之所存”。“义命”出自《春秋左传》的“以信行义,以义成命”。写上这句话,是希望减少日本投降的被动性,增添一些道义的色彩。

安冈特别叮嘱迫水,这两处是诏书的着眼点,一定不能再改。

在内阁进行审议时,大多数内阁成员认为,“义命”不是一个正式的词语。迫水只好任由内阁将这句话改成“时运之所命”。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表停战诏书。“义命之所存”一句被改成“时运之所趋”,这让安冈大为恼怒。如果说“义命之所存”,就是表明日本结束战争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用“时运之所趋”,就等于承认日本是战败而投降。其实,无论用什么样的字词,日本战败投降的事实都是无法改变的。

(摘自《世界知识》)

关键词: 诏书 始末 日本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