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报纸”打造财富
作者:黄陈敏 卢丽梅
在艺术收藏品中,独一无二“绝版”肯定身价百倍。一位深圳的下岗青年在此发现了商机,他发挥自身优势,替结婚的人办“喜报”、孩子满月办“满月报”、老人祝寿办“贺寿报”等。然后,他又将“绝版报纸”卖给一些收藏爱好者,由此赚得盆满钵溢。
他是怎样发现这一“冷门”商机,又是怎样将其做成一番事业的呢?
从落魄编辑到喜报机遇
今年26岁的刘成是广东深圳宝安区人。他大专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当地一家报社,做了一名文字编辑。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学会了策划,排版以及印刷流程。
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5月,报社由于经营不善,关门歇业。刘成一下成了无业游民。之后,他尝试到一些报刊杂志社去应聘,可人家不是嫌他没经验,就是嫌他不会熟练操作电脑。刘成就这样告别了自己钟爱的编辑生涯,摆地摊,开餐馆,做搬运工,但都没赚到多少钱。
2004年8月12日,宝安区一家文化单位的领导找到他。原来,这位领导的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想托刘成办一份具有纪念意义的“喜报”。
“你以前做过编辑工作,又熟悉当地的风俗,这‘喜报’只有你才能办好。”领导说完,将一些结婚之类的照片和其他东西交给刘成。刘成觉得一定要把这份“喜报”办好。
婚事“喜报”当时在广东刚刚兴起,其他地方还是一片“处女市场。”
没有样版可参照,刘成就自己琢磨开了。他先把新娘的婚纱照以及两人从小到大的经典照片用扫描仪输进电脑,然后将两人的恋爱故事用优美含蓄的散文形式表达了出来。他又结合当地民俗风情,自行设计了一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接着是编辑正文、画版,用激光彩打输出样报,最后校对。这样,一份制作精美的“喜报”就出来了。
结婚那天,新郎新娘除向来宾发喜烟、喜糖以外,还每人赠送了一张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喜报”。大家都认为这种纪念喜庆的方式新颖、高雅,并且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便像拿宝贝一样把“喜报”收好,高兴离去。
事后,那位文化单位的领导对刘成办的“喜报”赞不绝口,说他若能在这方面下工夫发展,肯定大有前途。
经领导这么一宣传,后来相继又有几位青年要求刘成为他们办一份“喜报”。他们要刘成开个价;刘成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印刷工本费和手工费。
后来,生意多了,刘成就按做一份300元的标准收费。他想,深圳市本地每天都有人结婚,如果自己外出揽业务,就算两天揽一单业务,一个月下来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啊!刘成发现“喜报”行业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随后,他就带着自己设计的“喜报”样报,到宝安区各个镇去做宣传。他还采取先做后收费的方式,如果顾客对喜报不满意,则分文不收。
“绝版报纸”成抢手货
2004年10月25日,宝安区公明镇一家大型超市即将开业。刘成抓住这难得的大好机会立刻找到超市经理。开始,经理对他所谓“纪念报”嗤之以鼻,但看了刘成以前办的数份“喜报”,又听他讲述了纪念报纸的种种好处后,遂决定让刘成办一份“开业庆典纪念报”。
由于时间仓促,刘成叫来以前的一位同事,两人日夜筹备各项事宜。终于在开业那天,一份体现超市特色、制作精美的“开业纪念报”交到了经理手上。经理对他的设计赞不绝口。
就这样,每来一位顾客,超市就免费赠送一份“纪念报”。
这次,刘成从经理手上拿到了600元“制作费”。虽然钱不多,却让刘成得到了启发,他想,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商场开业,还有结婚纪念、毕业纪念、满月纪念以及老人祝寿等相关内容的活动,如果自己将业务面拓宽,那将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啊!
涉及的内容多了,刘成才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用。为了将纪念系列“报纸”办得更吸引人更有特色,毫无美术基础的他开始猛补美术基础课,他还经常翻阅各种漫画、卡通画。连环画以及体现民俗风情的国画和油画,他将各种绘画法活学活用到自己的“报纸”创作中。与此同时,他还买来唐诗宋词、名人名言、谜语对联等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文学精华,将其融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纪念样报更具内涵,更生动有趣。
这样,刘成又为松岗镇一家服装商城制作了一份开业庆典“报纸”,为西乡镇两家餐馆制作了开业庆典样报……
2004年12月5日,深圳一家电视台就刘成的创业事迹,专门拍摄了一个新闻短片,在一个文化沙龙的栏目播出。随后,深圳一些报刊杂志的记者相继对刘成作了采访报道。随着各大媒体的宣传,刘成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制作纪念报刊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生意红火,他又请了一位大学生做帮手。他后来的业务涉及婚庆、餐饮、建筑、生日等行业,他每月都有近5000元的纯收入。
后来,刘成又买来摄影机,在为别人做“纪念报”的同时,还为别人拍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VCD。
生意红火,刘成对“报纸”内容的设计却丝毫没有马虎。即使同一行业的“报纸”,他都尽量避免图片文字重复雷同。他还根据顾客的经济收入情况,推出了平装版和精装版两种“报纸”,让顾客有选择的余地。
“小报”圆了创业梦
找刘成“办报”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宝安区辐射到周边的龙岗区、南山区、福田区和盐田区等地。有些东莞和惠州的顾客都慕名找到他“办报”。订单多了,由于人手不够,刘成就将接到的订单交给一些报社做,他告诉对方主题,提供相关的各种资料,办好后由他最后“定稿”。
然而,刘成“办报”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经营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2005年元月,他接了福永镇一对年轻夫妇的“满月报”订单。刘成经过几天的策划,又到印刷厂印样报。按照顾客的要求,他印了1000多份“满月报”,可当他将样报交到顾客手上时,他们的孩子却不幸夭折了。年轻夫妇哭得死去活来。刘成见此情况,也只好自认倒霉了。
还有一次,一对即将结婚的青年人在婚前预订3000份“喜报”。当刘成圆满完成任务时,对方却因种种原因分手了,刘成为此又损失了一大笔钱。类似的事情发生了数起,刘成劳民伤财不说,还被亲朋好友讥笑为“傻冒”。后来,他采取先交押金后制报的办法,虽然避免了风险,但生意却因此少了许多。
在刘成办“绝版报纸”的同时,深圳相继也出现了几家类似的机构。一时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刘成自始至终以高质量、低收费的服务理念经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005年6月17日,一位广州的集报收藏者慕名找到刘成,对方出1000元欲买他1000多份内容不同的报纸,并且说集报爱好者们热衷搜集创刊号,而他的这些报纸既是“创刊号”,又是“终刊号”,可谓举世无双的“绝版报纸”。
刘成由此受到启发。后来的时间里,他找到许多集报网站,然后在网站上推广他的“只一期报纸”。他的帖子发出之后,全国各地有150多位集报爱好者与他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刘成定期向他们提供不同内容的新“报纸”。成本1元的报纸,他便以10元的价格卖给集报爱好者,仅此一项,刘成就稳赚了2万多元钱。
如今,刘成成立了自己的“绝版报纸”工作室,请了两名下岗工人做帮手,他的业务遍布广东各市,而他的月纯收入,也达到了2万元以上。
报刊杂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皆是,且价格低廉。刘成却以“报纸”为载体,赋予它独特的内容,由此开创了一番事业。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转换角度去思考,在旧的行业上也能发掘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