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化艺术的层次性探讨中华文明之源
今钟
"文化"一词,从"化"的意义上看,它是普及的东西;而从"文"的意义上看,它又有深的内涵。笔者从普及在社会的艺术文化中,从表面的"化"深入到内涵的"文",逐渐感受到它的层次性。
甲、 戏曲
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大陆返乡,看过几场国剧,以一场武戏为例,是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抗金故事:《八大锤》(注1)。开场外国看客都聚精会神地欣赏,因为是较低层次的武打艺术:四员锤将挥舞着八柄形状各异的短锤,披着不同色彩亮丽的盔甲,把一位粉袍双抢小将围在中央,四枚枪尖招架八个大锤,锤舞枪旋,丝毫不乱,煞是好看,显出小将武艺高强。
下一折《断臂》转入文戏层次,宋军统帅岳飞帐下幕宾文人王佐在灯下不断翻书,在寻找什么?白人看客莫名其妙。
但看中文字幕,中国人可略知来龙去脉:王佐唱:"。。。。。。为国家秉忠心。。。。。。昼夜奔忙。想当年在洞庭逍遥放荡,到如今食君禄未报宋王;岳大哥他待我手足一样,我王佐无功劳怎受荣光?"原来这位文人王佐曾随流寇杨幺造反而在洞庭湖中生活放荡,受岳飞感化,浪子回头,决心报国。
他知道无敌小将本来是宋朝将军后代,但小将本人不知,已被金国元帅养为义子(注2)。文人王佐在从古书中汲取智慧:汉朝苏武故事给他以精神力量;战国时代要离断臂行刺的故事给他以启发。为赢得敌方信任,他右手挥剑自断左臂,从两层高桌,倒毛(注3)翻跌而下,痛昏过去。
看懂情节的看客都会为岳家军的爱国情怀而感动。这层儒文化中的气节、忠义、誓死救民报国,通过唱、念、做、摔,被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寓教于乐,在落幕的一片掌声之中感"化"了观众。
但这"化"中之"文"还有递进式的更深层次,下一折《说书》是表演王佐断臂诈降取得信任后,为劝降无敌小将陆文龙,假作说书人大讲评书:桌上惊堂木一拍,定场诗念道:
"烈烈三皇五帝,
功名虞舜商周,
七雄五霸闹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
白茫茫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
讲什么龙争虎斗!"
(用白话可解释为:
伟大的三皇五帝(注4),
显赫的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
五霸七雄威武一时,
瞬间兴起又灭亡,换了别人;
青色竹简上留下几行名姓,
白茫茫大地上留下无数荒丘,
前人留下田地,后人收获,
你死我活的争斗有啥意思。?!)
一下子把观众引到了五千年前,从华夏历史长河观看人生,把舞台小天地升华到天地大舞台;历史也是戏剧。
定场诗画龙点睛:从三皇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千年是一整套连台本戏,演员全不知道自己也是观众,观众更不知道自己也在演戏!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角色,演好了,演砸了,都在自己。
乙、 小说
以"三国演义"为例,拍成电影,导演、演员往往并不懂得其"化"中之"文", 不知表演的是什么内涵?
三国时代历史的真实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操在行军中所见。"出门何所见,百骨蔽平原"这是建安七子(注5)中王粲《七哀》诗之一。黄巾军造反酿成大屠杀,继之以军阀混战。
但在战乱时代,有善有恶,有愚有智,有野蛮,有礼仪。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道德观念,通过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表现得生动而直观,深入到妇孺老幼之心,耳熟能详:人心与兽性,是非分明;历史升华为道德,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为最后的一幕作铺垫。如《红楼梦》中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使后人能看破红尘,识别真伪正邪。
至于《三国演义》卷头诗,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一样,和《八大锤》中的定场诗属于同一思维,这贯穿于中国小说、戏曲之中,所以鲁迅无可奈何地说:"国人骨子里比较多的还是道家精神。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家。"
丙、 哲学
晋代葛洪(公元283-363)是诸子百家的研究家。他的评价可作参考:
"儒者博而寡要,(儒家广博而少精粹)劳而无功;(耗尽精力而没收效)墨者俭而难遵,(墨家过于节俭,难于遵守)不可偏循;(不可片面去循求)法者严而少恩,(法家严厉,缺少慈爱)伤破仁义。(伤害了仁,破坏了义)唯道家之教(唯有道家的教导)使人精神专一,(不会虚耗)动合无形,(动态与化合没有形状)包儒、墨之善,(包涵了儒、墨两家的善)总名法之要,(总括了名家、法家的要点)与时迁移,(随时势而转移)应物变化,(反应事物的变化)旨约而易明,(宗旨少而精,容易领会)事少而功多,(无为而无不为)务在全大宗之朴,(任务在于保全最原始的纯洁)守真正之源也。(守住真与正的源头)"
至于孔子与老子的不同:葛洪说,
"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孔子是儒家圣人;老子是得道的圣人)儒教近而易见,(儒家教化,贴近世俗,容易看见)故宗之者众焉。(所以继承的人多)道者,意远而难识,(道,寓意深远,难以认识)故达之者寡焉。(所以得到要领的人极少)"
"道者,万殊之源也;(道是万种不同事物的本源)儒者,大淳之流也。(儒家是大众的潮流)三皇以往,道治也,(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是循道而治)帝王以来,儒教也。(黄帝以后是儒的教化)"
"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谈论的人,都知道三皇时代的世道敦厚纯朴)而薄季世之浇散(而批评后世的污染与解体)何独重于仲尼而轻老氏呼?(为什么唯独重视孔子而轻视老子呢?)是玩华藻于木末(是欣赏树上之花朵)而不知所生之有本也。(而不知花朵是有来源的)何异呼贵明珠而贱渊潭,(这与珍贵着明珠而轻贱产生明珠的深渊有什么不同)爱和璧而恶荆山,(喜爱和氏之璧而讨厌产地荆山)不知渊潭者,明珠之所自出;荆山者,和璧之所由生也。"(《抱朴子。内篇。塞难》)(注6)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是儒的本源;儒是道的末节)(《抱朴子。内篇》)
但是老子也不是中华文明之源,他的《道德经》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道)也就是说"道"的具体内涵,老子说不出来也不知道。
在老子之前还有黄帝,著有《阴符经》开头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察宇宙的规律。执行宇宙的命令,全部真理都在这里。)也没说出道的具体内容。
《黄帝四书》在西汉后已失传两千多年,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中被发现,其中《道原经》讲了道的本原:"道同太虚"(道最早等同于无边的虚空)"茫茫昧昧,未有明晦"(混混沌沌,没明没暗)这不象是在银河系以外,倒象是在包括银河系及无数河外星系的总星系之外。而"道"本身也无语言表达其具体内容。
中国人不知,外国人更不知。
若参考外域,倒是四百年前有位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教士法国人韦伯(汉语名字大概叫汤若望)说:"充满智慧而古老的天朝里的一切知识都可以溯源到伏羲和《易经》。这位圣王便是中国的精神和智慧之父;伏羲据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并在黄河边上有过一次奇遇:他遇到一匹龙马给他带来了八卦图。伏羲便由八卦图获得了语言和一切事物的知识。据说八卦来自太极。而太极则通过互补的阴和阳控制着一切事物。伏羲是第一位预言家,是神的启示的接收者。"(注7)这倒是"神传文化"一词很好的说明, 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成为主流的儒文化。
抱朴子说"凡言道者。上自两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凡谈论"道"的人,最上面来自两仪阴和阳,下面通达到宇宙万物,都由"道"而来。)
1924年诗人徐志摩请来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讲演,谈到当时中国的崇拜西方热潮时说:"中国的科学是对万物旋律的掌握"(注8)
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李约瑟博士谈到中国文化之根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一棵大树没有了根一样"
但是"道"至今没有语言表达,最高的表达只是图画思维:太极图。
这一神秘的园图外园而内偶,中分弧线,究竟有什莫高深内涵?请教海内外通人。笔者也将继续为文,探索中华文明之源。
注释:
(1)《八大锤》为国剧传统剧目,以剧中宋营四将四柄八个锤头取名。
(2)见《说岳》故事,陆安州守将陆登守城被金兵攻破,夫妻自杀殉国,金军统帅完颜兀珠四太子,悯其忠烈,收养陆家孤儿做义子,请名家教以双抢绝技,长大后到前线,天下无敌,四名锤将也难取胜,岳飞帐下幕宾王佐,断臂诈降金营,以说评书,讲解陆氏家史图画的方式,劝文龙反金军,归宋营。
(3)倒毛:为国剧术语,倒翻跟头。
(4)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见《金楼子》及《帝王世纪》)
(5)建安七子:东汉汉献帝建安时代,有名的七位诗人:包括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刘桢七人,也称"邺中七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写的诗也属于建安诗体。
(6)葛洪:(283-363)晋代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上承汉代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下对梁元帝《金楼子》,颜之推《颜氏家训》都有重要影响。
(7)摘自数学史家弗兰克。施维茨之数学史论文《莱布尼兹、《易经》和中国人的宗教转化》
(载在美国数学协会(MAA)机关刊物《数学杂志》(Mathematics Magazine)
(8)见《泰戈尔访华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