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文宣——说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其父的大夫人)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其父与二夫人所生的男孩)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其父三夫人)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享年五十岁。孔鲤生子孔及,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著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年少奇遇
纵观孔子的一生,真的充满着苦难与心酸。但无论怎样他都坚持把做人与治国的道理讲给世人,这不能说是非常的难能可贵。那么我们都把孔子当作“万世师表”和被后世的皇帝封为“大德文宣王“的时候;我们在研究有关于孔子的传说和史料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孔子的“君子”与“仁爱”精神究竟出自何处?
早年他向老子在十七岁问礼的之前,他是怎样想到要从事归正“礼”“乐”的宏伟志向的?
这就不能不从孔子八岁那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遇说起:
虽然小仲尼家境贫寒,但是他为人特别有志气,他的母亲从小就告诫他要懂礼仪、持操守。按说,他母亲当年不到二十岁嫁给了他六十六岁的父亲,应当受尽宠爱,可是大夫人却专横无比,他和他的母亲都很受气,后来他父亲去世,他那年才三岁。目睹了很多世上的悲苦,使他早早的懂得了“仁爱”是世人所最需要的;“节操”是世人所必须遵守的。如果没有仁爱与节操,那世人会遭遇更多的不幸。
所以小仲尼自小做起事情来就是有模有样而且非常勤奋好学。八岁那年,秋,一个雨后的夜晚。他母亲正给别人也算做手工维持生计吧,让他把做成的物件给东家送回去,同时把工钱捎回来。他路过一家,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从院子里传了出来。他坐在那里净心倾听,后来还是他母亲出来找他,他才不情愿的回家。一连三日都是如此。他母亲也很纳闷儿,以前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这户人家,也没有这所宅院,怎么“凭空“出来这样一所宅院呢?
第四日,小仲尼又去听人家读书了,不知怎地,看似一面墙忽然出现一个月亮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书生模样的人。看到小仲尼,说:“来此三日,不知你有何感受?”小仲尼也觉得有点蹊跷,但他根本来不及细想。就说:“吾想多研习礼乐方面,以便让更多的世人都能遵从,让国家成为君子之国。”那人抚掌大笑曰:“小小年岁,志之高远,可佩,甚敬!不知汝觉怎样方可成为‘君子之国’乎?”“博闻,问礼,愿先生赐教!”小仲尼倒身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