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伟大 古代人的素质教育
提到古代教育,总会让人想到私塾。想到私塾中先生们摇摇晃晃着身子,念叨着被传诵了若干年的经典。几乎很少看到有私塾先生在传授语文以外的课程,譬如数学、譬如体育、譬如音乐。然而,这在古代教育中却是随处可见的。
先贤被人忽略的伟大之处
没有谁会否认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话来说,智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孔子称为智育教育的圣人。他的著作和课堂实录都被后世奉为圭臬。
如果我们看到一则记载,是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们如何射箭、如何驾车,想必十有八九会被认为是笑话。然而,孔子时代的教育中确实包含这样的内容。那时候的 早期教育,包含如下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中说,专门辅导贵族子弟学习六艺的人叫做"保","保"的职责是:"掌国子以道,乃教之 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属于体育课;御,是骑马,属于驾驶技术;书,是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数,是算学知识、历法和数术。
能够做得了"保"的人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至少说明他是精通六艺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以他为代表的先贤们习惯被后人忽略的地方。
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 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
这一教育思想至今仍被推广,不能不说是伟大的。
不苟言笑
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的教育观点是影响深远的。之后的汉魏、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能歌善舞文人,歌以咏志的情怀在士人阶层中有着非常好的市场。
到了宋代,这一传统便渐渐消亡了。这主要是和理学的兴起有关。理学借助着家训著作和蒙幼读物的形式流传,家教中自娱性的乐舞内容被视为不正经,女子教育强调"无才便是德",男子教育强调要严性正气,不苟言笑,更不允许进行歌舞戏曲活动,而且轻视武功。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了一批毫无生气的学究来。先贤们强调的"礼"在这里被简化成了不苟言笑,"乐"被缩水为"严性正气"。
算术何来出路?
中国人对于数字的迷恋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成为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数学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靠私授家传。如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称得上是数学世家。
隋唐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国子监内设立算学馆,并相应地在科举考试中设有明算科。如隋朝国子寺设立"算学",置有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八十人,进行数学教育。唐沿隋制,国子监亦设置"算学",但其设于何时则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贞观11年(628), "是岁大收天下儒士......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并且提到唐太宗多次亲临国子监视察,"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说则 称,"唐废算学,显庆元年复置。"从唐初百废待兴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应是,贞观初设"算学",后曾一度被撤销,而在显庆 元年(656)又在国子监内重新添设算学馆。
唐代算学馆由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共招收学生三十人,分为两组,学制均为七年。学习内容主要是十部算经,其中一组十五人学习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和《五经算术》,另一组十五人学习《缀术》和 《缉古算经》。按当时规定,《孙子》和《五曹》共限习一年,《九章》和《海岛》共三年,《张丘建》和《夏侯阳》各一年,《周髀》和《五经算》共一年,《缀 术》四年,《缉古》三年,此外还要兼习《数术记遗》和《三等数》。
尽管数学经历了如此辉煌的过去,但是,和八股文章比起来,它实在算得上冷门。因为在科举的时代,如果有谁钻研自然科学,在社会上一准儿没有出路,不仅丧 失了获得功名利禄的机会,甚至要遭到打击迫害。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所写的《天工开物》中,就开门见山地说,这本书与功名进取是毫不相干的。大多数读 书人因此很看不起自然科学,最终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
由是可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取得的。倘若如科举之八股文一般受重视的话,我们今天的科技不知要发达多少倍。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