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后要有垂珠?
心语
在古画或电视、电影中演的古代宫廷戏剧,我们看到皇帝戴的王冠中,有一种是平板且前后有串串的垂珠,随皇帝的头摆动而摇晃着,那顶就是冕冠。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后要有垂珠呢?
古人对于服饰有一定的规定,并不是凭空随意制定。如《续汉书·舆服志》上载∶“……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观天象,俯观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泽,效法大自然的华美纹饰,才制订服章规制,并区分爵禄位阶、尊卑贵贱。
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为隆重正式的礼服,通常在祭祀时穿着。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如《说文》记载∶“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组成,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冕冠的顶部覆盖一长形木板,称为冕版。冕版又称为“延”,用细致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圆后 方、前低后高。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 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间横着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又《礼记·玉藻》上载∶“天子玉藻, 十有二旒,前后邃延。”孔颖达·疏:“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说,“藻”是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藻上穿以数颗珠玉,一串珠玉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如《字汇·冂部》上载:“古者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别耳。”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 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冕冠的帽身(圆筒状)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纽”。戴上冕冠后,要用玉笄(簪子)从纽的一侧进入,穿过冕冠内的发髻再从另一侧纽出来,如此冕冠便固定在头上不易松脱。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称为“武”。
另外,在冕冠的两侧各垂一条悬系玉瑱的彩线,称“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来塞耳的玉器。如《说文解字》载∶“瑱,以玉充耳也。”又《左传·昭 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杜预·注:“瑱,充耳。”孔颖达·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称为“充耳”。天子的充耳为玉,诸侯则为石。充耳只是悬挂在两耳边,不是直接塞进耳内,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耳不聪,不可妄听,勿信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