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华夏文明 > 从唐太宗的一生看神意 (图)

从唐太宗的一生看神意 (图)

2015-03-20

唐太宗李世民

引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年方十八岁的李世民,与父亲李渊一起起兵反隋。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让位,唐朝建立,李渊为高祖,年号武德。十九岁的世民封西府秦王,天下统兵大元帅。

唐朝初年,天下未定,群雄竞起,一十八家改年号,六十四处动刀兵,大唐的天下十分危急。为平定社稷,稳固江山,李世民亲率大军,西伐东征,清剿实力强大的割据反王。

武德元年(618年)歼灭薛举、薛仁杲父子。

武德三年(620年)平定刘武周。

武德四年(621年)生擒窦建德,王世充。唐朝统一中国大业告成。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企图刺杀秦王。秦王李世民忍无可忍,带众将领在玄武门诛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太子。

同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高祖让位,二十九岁(虚岁)的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患痢疾去世,享年五十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世民都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他的武功文治,建国奇功,治国大略,超群智慧,宽广胸怀,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天下太平,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史书对大唐盛世的记载,汗牛充栋,各类民间野史更是口耳相传,千年不衰。太宗的子孙二十人继承皇位,使唐朝延续了近三百年。大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按照现在人的观念,唐太宗是一个成功者,强者。那么他的成功,是否就是因为他超人一等的韬略和一群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呢?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说,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

说白了,决定成败的因素就是天命,神的意志。神要谁当皇帝,谁就能当皇帝,缺什么条件也不要紧,全都能补上。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命题。

一、不同凡响的出生

历史上的大人物,一出生,就与众不同。太宗也不例外。对太宗的出生,史书(旧唐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李世民,高祖第二子。母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公元五九九年),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太宗四岁时。有一个书生自称会看相,拜见高祖李渊说:"您是贵人,还有贵子。"见到太宗后又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听后,怕走露天机,马上派人追杀那个书生,但已经不知去向。高祖方知此乃神人,深信其言,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太宗起名世民。

当时还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天下,一个四岁小童,用龙凤、天日来形容,可不是戏言,如果传出去,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相士把天机告诉李渊,用意深远。

二、不是争权夺利之辈

历史上对于玄武门之变,有人认为是宫廷政变,是李世民为争夺皇位采取的刺杀行动。好像唐太宗是争权夺利之人,心黑手狠,篡夺皇位。下面的历史记载,却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唐太宗。

早在隋朝末年,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杀于江都,十三岁的隋恭帝杨侑曾提出要让位于世民。他说:"朕观唐王之子世民,功劳浩大,四海归心,愿将天下让他为君尔。"还派了学士萧造去唐王府开读关于禅让的圣旨。

对此,李世民诚惶诚恐,他说:"上有父兄,岂敢背伦失序?还该父亲登基。"世民坚辞不受,恭帝遂禅位与李渊。可见世民不是争权夺利之辈。

高祖登基后,打算立世民为太子,他说:"若是和平年代,应该立长子,但现在是战乱之时,凭军功而论,应立世民为太子才好。" 面对父亲的建议,太宗坚辞不受。他说:"长幼有序,国家立长,古今不易之理。有兄在上,世民岂敢!还让兄长立东宫。" "东宫",就是太子府。尊崇孝悌之道的李世民把太子宝位让给了年长十岁的哥哥李建成。

从这些记载来看,李世民一让再让,说明他当初并不想当皇帝。但是在大唐开国的历史舞台上,神给他的选择,除了当皇帝,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条。

三、大难不死北邙山

武德元年,原隋朝河南留守王世充杀唐高祖派遣的来使杨通,公然藐视唐朝。不久又杀了傀儡皇帝杨侗,改换年号,自称郑王。高祖派秦王领军前往河南讨伐王世充。

临行前,部将李靖奏说:"二殿下征讨河南,虽然能取胜,但也可能有不测之灾。我按阴阳推算,有三件事要注意,才能去。"秦王问:"哪三件事?李靖说:"一不可闲游玩景,二不可打围射猎,三不要走马开弓。若依此三件,太平无事回朝;如不信,有百日灾悔。"

世民求战心切,也没多想,就点头同意李靖的三件请求。

围攻洛阳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没有结局,秦王当初速决的设想没有实现,不觉心中郁闷。一日,秦王动念,要到附近的北邙山去看一看历代帝王陵寝。

秦王身边的谋士袁天罡、李淳风说:"主公还记得李靖交待的不可做三件事吗?" 秦王说:"我只是要看陵墓,非是游山玩景、打围射猎。不会出什么事。"

李淳风说:"主公决然要去,要在中午前回来,方免无事;如过午时,就会灾祸临头了!"

秦王说:"我不过午时即回。"

结果,就在秦王看陵墓后,一只白鹿突然出现,酷爱射猎的秦王一时兴起,把李靖、袁天罡、李淳风的警告忘在脑后。他搭弓射箭,中白鹿左腿,白鹿带箭而去,将秦王引到金墉城下。

秦王在城外四处张望,惹恼了盘据在此的魏王李密,认为唐公子在打探军情。他派遣秦琼、程咬金、罗成、单雄信、王伯当等五大将,要活捉秦王。

这五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十九岁的世民,身边只有马三保、段志玄、殷开山、刘弘基四将护驾,人单马薄,寡不敌众。

程咬金在追赶秦王时,曾被秦王射中腿部。为报一箭之仇,咬金捉住世民后,举起宣花斧,要劈秦王。幸好秦琼赶到,挡住程咬金,留下李世民一命。

原来,秦琼在程咬金追捕李世民时,看到秦王红光罩体,紫雾笼身,半空中显现出八爪金龙,护着世民。知道秦王乃真命天子。决定暗中保护秦王的安全。

李密原为瓦岗军的头领,后改瓦岗寨为大魏国,自称魏王,是隋末唐初天下纷争的强手之一。手下有魏征、徐懋公(李绩)等良臣和秦琼、单雄信等骁将辅佐,踌躇满志,称孤论寡,对刚建国的唐朝不大服气。此时抓到大唐的二公子李世民,不由分说,就要推出朝门斩首,被徐懋公拦住。秦王免去一死,被押在南牢。

唐高祖李渊为救秦王性命,派李密的姻亲刘文靖到金墉城拜见李密,送黄金细软,并与李密称兄道弟,请求放人。不料李密六亲不认,干脆连刘文靖也押下大狱。

魏征、徐懋公等通晓阴阳之术,暗中已料定秦王乃真命天子。他们与秦琼商议后,决定暗中助秦王一臂之力。趁李密领兵出征,魏征私改李密诏书,放秦王及刘文靖回唐朝。

秦王遭遇百日牢狱,身受皮肉之苦,但神灵呵护,王者不死。年轻的李世民也从中学到了深刻的教训。在以后统一中国的战乱中,李世民对李靖、李淳风、袁天罡十分尊重,言听计从。有高人指点,太宗打仗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这三人都不是等闲之辈,是修道的高人。特别是李淳风、袁天罡二位,在太宗登基后,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推背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的预言书。

而魏征、徐懋公、秦琼、程咬金等良臣勇将,日后都先后归顺唐朝,成了大唐的功臣。秦王邙山遇祸,能结识几位英雄,也是因祸得福。

四、来自兄弟的暗杀

秦王虽然无意争夺皇位,但他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南征北伐,军功彪炳,声望极高。太子李建成妒嫉成仇,认为秦王的战功威胁了他的太子地位,竟然想杀秦王,保证自己的地位。建成自知实力不如秦王,故联合三弟李元吉,对付自己的二弟世民。李元吉比建成更为阴险狠毒,他另有自己的算盘,他想与太子联手除去秦王,然后再害死太子,篡位夺权。

武德七年(624年),李元吉劝李建成杀秦王世民,他说:"我愿意为大哥亲手把秦王杀掉!"正好世民随父亲李渊来到李元吉的住所,李元吉派卫士宇文宝埋伏在寝室,伺机刺杀世民;李建成担心唐高祖也在,当着父亲杀二弟,恐怕会生出不测之时,临时制止了刺杀计划。李元吉恼羞成怒的说:"我是为大哥着想,对我有什么好处!"

不久高祖出猎城南,太子、世民和元吉都随行。建成故意让世民骑一匹烈马追逐野鹿,想暗算他。这匹马经过特殊训练,在疾驶中突然趴下,没有防备的人肯定被甩下马背摔死。结果被世民识破,及时跳下马背,毫发无损,因旁顾左右道:"想用这一招杀我,死生有命,暗算有何用?"

秦王的话传到太子耳中,建成心虚,求李渊身边的爱妃尹德妃、张婕妤在高祖面前造谣说:"秦王自言天命所归,将为天下主,哪能随便就死了。" 疑心重重的李渊勃然大怒,先召建成、元吉侍侧,然后召世民面斥道:"天子自有天命,不要以为你有本事就能当上,你为什么老惦记着当皇帝呢?"面对如此严重的造谣诽谤,世民连忙免冠顿首,请求把自己下狱,由法司调查对质,查清此事。

暴怒的高祖还是不依不饶,当着太子、齐王的面,要治秦王的罪。正在紧要关头,忽有一内监入报道:"突厥大举入寇,前已到豳州了。"突厥是大唐的心腹之患,抵御突厥进犯,非秦王出面不可。高祖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吓了一惊,清醒过来。他连忙扶起世民,让他穿戴头冠,共商退敌之策。天助秦王,世民又躲过了一难。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的一天,建成深夜召世民到东宫饮酒,在酒里下了毒药。世民喝了毒酒,肚子剧痛,当场吐血数升,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到西宫秦府。正赶上神医孙思邈仙游到长安,及时给秦王服了仙丹灵药,起死回生,救了世民的命。高祖知道了谋杀的真相,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治罪太子,只是轻轻的责怪李建成:"世民向来不擅长喝酒,以后不要拉他夜饮。"

功臣被妒忌陷害,自古以来就有。如果被皇帝猜疑,则是最严重的事,宋代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都是这种情况。面对父王的疑心,王妃的谗言,太子、齐王的嫉恨、暗杀,世民居然能毫发无损。若没有神的保护,纵然有三头六臂,恐怕也在劫难逃。

五、玄武门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太子和齐王又密谋要假借请给齐王饯行之际,杀秦王于昆明池,然后就说秦王得病暴死。然后再将尉迟敬德等秦府署将活埋,再看谁敢不服!

隔墙有耳,太子身边的王晊听到了这个阴谋,连忙密告世民。世民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无忌等心腹。众人力劝世民先下手为强,武力解决建成、元吉,为国除害。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当然知道祸在朝夕。咱们还是等他们先动手,再后发制人,拿下他们,如何?"久经沙场的秦王,面临生命危险,变得如此优柔寡断。看得出他真是不想走这条路。

秦府众将可没有世民那样仁慈。他们痛陈利害,力主先发制人。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威胁,如果秦王再不动手,他们就要逃命而去。秦王再反覆思考后,听从众人的意愿,为出兵制服建成、元吉等人,做出了周密的部署。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据《旧唐书·天文志》的说法,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变天(皇权变更)的预兆。六月初三(626年7月1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历代的皇帝,都要根据天象判断政局,如朝代更迭,战事发展,天灾人祸,内宫作乱,乃至皇室人员及朝廷重臣大将的生死,根据星相都能解读。这样的密报,在当时属于头等重要的情报,关系到高祖李渊的帝位,的确非同小可。

此时,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正在串通高祖的爱妃尹德妃、张婕妤,搬弄谣言,加害秦王。而高祖李渊,一方面深知大唐的天下,乃至自己的皇位都是秦王打下来的,另方面又被两个皇儿和两个宠妃日夜不停的灌迷魂汤搞的心神不定。李渊两年前因听信张、尹二妃的谗言,差一点就下诏书杀秦王。多亏了西台御史褚亮冒死直谏,才撤回了诏书。现在又看到傅奕的密奏,顿时疑心大起。李渊将这份密奏转交给世民,意思是:你说清楚。

很显然,世民的处境十分危急。父皇转来的密奏,几乎就是一道赐死令。秦王除去自杀,几乎无法消除李渊的疑心。

李世民马上回复一份密奏,揭露建成、元吉二人淫乱后宫,并欲冤杀他的阴谋,奏章中说:"儿臣从来没有对不起他们二人,但今天他们却要加害于儿臣,好像想给王世充、窦建德这些人报仇。儿臣今天如果屈死,永别父皇,九泉之下,也不愿意见到王、窦诸贼!"

面对秦王的声泪申诉,李渊被打动了,他回复世民说,他将于明日在宫中召见建成、元吉两兄弟和众大臣,一起对质。

第二天,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秦府多位文武官员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在玄武门遭遇埋伏,被秦王带领部将尉迟敬德等诛杀。

当李渊知道消息后,问身边的大臣:"没料到有这样的大祸发生,朕该如何是好?" 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对大唐起兵没有贡献,又无功于天下,因为妒嫉秦王功高望重,想加害于他。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众望所归,如陛下立秦王为太子,把天下重任交给他就好了。"

李渊说:"好,这也是朕多年的心愿呀!"

高祖李渊招见世民,摸着他的头说:"这几天,我差一点就相信谣言而错怪你。"

世民在父亲胸前,大哭不止。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完全是被迫的自卫措施。对于血腥的结局,世民极为负疚。

太宗即位后,召见傅奕,对他说:"你那个太白金星的奏章,差点要了朕的命。不过以后你还要悉心尽言,不要对那件事有顾虑。" 可见太宗深知天意,不凭个人的好恶行事。

结语

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太宗一生中征战疆场,杀敌无数。但是,玄武之变,演出了一幕极其惨烈的人间悲剧,也给太宗留了一个心病。既然神要太宗做皇帝,为什么不让他顺顺当当的登基,而非要迫他走这样一条路,使他终生感到不安?

宇宙中存在着相生相克的法则。要成就多大的功业,就要付同样大的代价。无论是谁的安排,都无法摆脱。神造就了唐太宗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就要安排他一生的路。即要给他开天辟地的光耀,又要让他承受难以想像的折磨。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太宗生于王侯之家,少年得志,一路顺风。如果不经过真正的痛苦磨炼,就把天下交给他,太宗很可能会踌躇满志,得意忘形,成为第二个隋炀帝。在神的呵护下,李世民身经百战,却毫发无损;屡受陷害,却遇难呈祥。"玄武门"事件,是太宗一生遭遇最严重的挑战,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苦其心志"。"玄武门"也是太宗的宿命,无法避免。太宗按照神的旨意行事,上顺天时、下夺地利、中占人和,他想不当皇帝都不行。

但按人之常情,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毕竟是不幸的事,在太宗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这样痛苦的经历,反过来又使太宗变得十分成熟,睿智,从而能够在二十三年的统治其间,临渊履冰,励精图治,召贤纳士,广开言路,普施仁政,开创了空前绝后的贞观盛世,使大唐江山延续了近三百年。没有玄武门,中国的历史就要全部改写,神能答应吗?

后人读史,对玄武门之变,有人叹息,认为坏了太宗的一世英名;也有人愤慨,指责太宗手段毒辣;还有人赞赏,说太宗临危不乱,扭转乾坤。

在笔者看来,这都用人的想法说明神的意图,得到的结论,往往似是而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按照人的观念解读历史,只能是众说纷纭,得到的结论也往往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历史书",特别是在中*统治下编撰的作品,大多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对于所有关于"天象","预言"和"君权神授"的历史事件,统统说成是伪造。如此简单、粗暴的对待历史,可悲至极。

跳出人的思维来看历史,把历史当作一场戏,站在"神创历史"的高度,才有可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和原因。

关键词: 唐太宗 神意 一生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