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以史为镜 > 华夏文明 > 古人论仁德

古人论仁德

2015-03-20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上而下都能仁爱遵礼,整个社会才会和睦,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孔子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发端。可以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道德。

孔子多次提及"仁爱"的思想。他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即只有仁者才能够慎重的去喜爱人,才能够严肃的去厌恶人。

在古人看来,人们往往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喜欢对自己好的人,厌恶对自己不好的人,因此难以明辨善恶。人又往往为私心所困,对好人不敢表达敬意,对坏人不敢表示厌恶,因此不能爱憎分明。而仁者公正无私,心胸坦荡,因此可以做到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只有仁者能够做到该爱就爱,该恨就恨。

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大意是做人却不讲仁,礼仪对他有什么意义呢?做人却不讲仁,音乐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孔子看来,仁是礼乐教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真诚的道德感,没有仁爱的思想,礼和乐的规范对他毫无意义。因为他只是用礼乐作装饰,难免流于虚伪。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据《论语.雍也》记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的住脚;自己要事事行的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的通。这些都是人们应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则。

孔子还说过"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即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宽厚仁爱是儒家思想的重用方面。儒家一向提倡以道德感召人。孟子曾赞美商汤以七十里的地盘最后拥有天下,就是深得民心的结果。商汤东征而西人怨,南征而北人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商汤是以仁爱宽厚取得天下的典范。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讲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强调要吸取别人的优点。他说,子路听到别人把他的错误指出来,就非常高兴。大禹听到了善言,就给人行礼。舜更是善于向别人学习,抛弃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长处,来改善自己的行为。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爱的发端,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爱天下之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敬往往又是相互的,不关爱别人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关爱,对别人不礼貌也很难让别人以礼相待。

张载在《正蒙.中正》中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如果一个人能够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那么,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

张载一生致力于儒家"仁"和"爱人"思想的实践。他在言谈举止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粗茶淡饭,乐而忘忧,为政注意尊老爱幼,救灾济贫。他曾讲过,"尊高年""慈孤弱",这才合乎道德。他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周围的人,据说他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因受张载的影响而改变。

关键词: 仁德 古人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