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转变
非我族类 2018-02-28
英国在战后鼓吹欧洲联合,其目的是想控制欧洲,以联合的欧洲为跳板,在东西方对峙的形势下成为世界上的第三种力量,保持昔日的大国地位。但是冷战时期欧洲联合的发展态势超出了英国预想的轨道。在被迫加入欧共体以后,由于对欧共体的超国家性质始终耿耿于怀及念念不忘保持其大国地位,英国在欧共体内经常扮演反对派的角色,在许多问题上与其他欧共体成员国意见相左,以致于被人戏称为“牡蛎中的沙粒”。
一、欧共体的成立
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是煤钢共同体。煤钢共同体计划是法国人莫内首先提出的,他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欧盟之父”和“世界第一公民”。他建议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领导之下,该机构向其他欧洲国家开放加入之门,它所作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加入国必须遵守执行;在煤钢合作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向别的部门扩展,从而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这样,煤钢共同体既消除了德国重整军备的可能,去掉了法国的疑虑,又为德国从战败国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政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莫内的设想由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付诸实践。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该条约于1952年生效。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奔走呼唤望穿秋水的欧洲梦终于实现了。虽然这只是一小步。
煤钢共同体成立后发展迅速,仅在煤钢两方面进行合作已经不能适应六国的需要了。于是1957年3月25日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于1958年生效。1967年,根据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战后英国竭力鼓吹的欧洲统一在大陆已经有了量的突破,达到了质的飞跃。虽然《罗马条约》规定欧洲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该条约实际上也蕴涵着政治联盟的目的。煤钢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发展迅速,形势一派大好。但此时的欧洲仍处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使欧洲人极不舒服,何况他们又时时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取得与美国和苏联平起平坐的地位,欧洲要联合自强,以便重现昔日的赫赫声势。西德总理阿登纳在煤钢共同体成立后,就曾预言过欧洲通过政治一体化会达到统一。他说:“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而达到欧洲的统一。”
二、英国对欧共体的拒绝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共图欧洲的美好前途,但却被英国拒绝了。
英国虽然在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是英国所说的欧洲合众国,只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合众国,英国是不包括在内的。这一点在丘吉尔《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已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有着深深的地理、文化、历史传统背景和现实的因素。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岛国文化。“岛国文化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文化,它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吸附在大陆文化之旁,受到大陆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又没有被大陆文化完全同化。”英国的政治文化就与大陆文化有所不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具有强烈的“议会主权”意识。对“议会主权”的认同感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延续下来的,已经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因而,英国人本能地反对任何超国家权力的机构,反对出让国家主权。岛国的位置使得英国经济对外界的依赖性比较大,较早地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因而,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与欧洲大陆国家差别较大。它的经济周期与大陆国家不一致。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更接近大洋彼岸的美国。总之,岛国的位置使英国“身在曹营心在汉”,它“虽然地处欧洲,却认为自己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但这并不是说英国与欧洲大陆就没有联系,毕竟,英国的文化是从欧洲大陆传过去的。英国虽和大陆国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还是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为明显的就是英国对大陆国家所采取的均势政策。
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形成的英国政治文化和心理状态,使英国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历史传统。他们难以忘怀英国曾经拥有的显赫与荣耀,而这些显赫与荣耀也使英国人因循守旧、傲慢自大。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英国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止步不前。战后的一些现实因素也使英国对欧洲一体化不是那么热心。
英国是欧洲唯一在二战中没有遭受外敌直接入侵的国家,并且它在战时也参与了划分战后世界的会议。战后,英国经济虽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还是比欧洲大陆上的邻居强得多。战胜国的地位使英国大大增强了在战后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的信心。战后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经济联系要比大陆国家密切得多。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向英联邦国家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50%左右,而与此同时英国对欧共体最初6个成员国的出口只占其全部出口的14%。政治上,英国与美国关系独特,认为其他欧洲国家皆为二流国家,不愿意和它们结盟。因此,英国所说的欧洲联合指的是国家间的合作,英国根本不会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它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统一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同体的超国家因素更使英国反感。英国觉得加入这样的机构会使自己丧失民族特性。当西欧六国邀请英国加入煤钢共同体时,英国正在进行煤炭、煤气、电力等行业的国有化。对于六国的邀请,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Attlee)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更“使英国大吃一惊。自从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失败以后,英国一直在沾沾自喜,对于欧洲联邦主义运动冷嘲热讽,没有料到他们会如此迅速地采取行动”。为了控制六国,英国提出了一个把欧共体包括在内的大自由贸易区计划。由于六国,特别是法国的反对,该计划最终破产。但英国并不甘心,它于1960年1月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此与欧共体相抗衡。这样,西欧就分裂成六国共同体和七国自由贸易联盟两个互相对立的集团。
三、英国加入欧共体
英国是个老工业国,设备老化,采用新技术比较慢,再加上英国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这些都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阻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了下来,其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这就造成英国贸易逆差巨大,金融状况恶化,通货膨胀严重,从而“阻碍了英国从传统的生产方式朝现代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削弱了英国在现代世界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国内经济问题上陷入窘境,而它所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七国不但在人口、工业生产和外贸等方面的实力不如欧共体六国,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比较分散,不像六国那样连成一体。这就造成七国的经济联系不如六国密切,其经济发展速度远逊于六国。英国从七国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根本比不上它不参加欧共体所带来的损失。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
英国如果再徘徊于欧共体之外,其经济遭受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为了摆脱经济困境,为了给欧共体打上自己的烙印,为了扭转日趋下降的国际地位,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
英国加入欧共体可谓是历尽艰辛。1961年英国提出申请,由于法国的反对,英国没有实现加入欧共体的愿望。英国之所以遭到法国的反对,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国在欧共体中居于领导地位,欧共体是戴高乐进行外交活动的一张王牌。戴高乐害怕英国加入欧共体会威胁到法国的地位。在二战进行期间,戴高乐与丘吉尔商量战后欧洲的发展前景时,丘吉尔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对戴高乐说:“在大海和你之间,我将始终选择大海。”英国在二战时对法国的不公平待遇深深地印在了戴高乐的脑海之中,他认为英国是一匹“潜伏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它始终向往辽阔海域,而不是欧洲大陆”。
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失利也与自身有关。英国如果加人欧共体,就得按照《罗马条约》的规定,将农产品保持在高价位,这势必引起英国工业品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从而会降低英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到国内低收入者的生活。欧共体是一个关税同盟性质的组织,英国一旦加入,就要割断与英联邦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关系。英国在这两个组织中有着极大的利益,它并不想放弃,而二者也不愿英国加入欧共体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英国提出申请时就要求欧共体考虑“英国与英联邦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特殊关系以及英国农业的基本利益”。这当然不能为欧共体所接受。当时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也没有国内基础,许多英国人根本不了解欧共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1967年7月英国第二次申请加入欧共体,戴高乐以英国经济状况不好为借口,再次拒绝了英国。英国认识到,只要戴高乐在位,英国就没有加入欧共体的可能。
欧洲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英国加入欧共体提供了契机。戴高乐下台,蓬皮杜(Pompidou)继任法国总统。英国通往欧共体大道上的绊脚石终于被搬走了。而西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坐上第二把交椅,它不甘心做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西德提出了新东方政策,想通过独立的外交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美国为了制约法国,阻止欧共体的反美趋势,极力笼络西德。苏联为了抗衡美国,也积极向西德抛媚眼。欧共体内部法国和西德的矛盾加剧。形势的变化使法国极为不安,为了抗衡美苏、制约西德,法国同意英国加入欧共体。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英国等三国的加人大大增强了欧共体的力量,提高了欧共体的世界地位,使欧洲各国联合的倾向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