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概况
非我族类 2018-02-25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愿望。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革命后的“权利法案”虽然提高了国会的权利,但却仍然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土地贵族继续垄断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各级官职。此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买卖官职、贪污腐化依然成风,庸碌无能之辈继续占据政府要职。官吏一旦上任,往往只升不降。任用和晋升完全靠资历与后台而不在乎才干与成绩,这就造成了官僚队伍的日益庞大、臃肿,而且工作混乱,效率低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民主制度进程的加速,建立新的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
最后,东印度公司官员任命产生的矛盾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直接起因。东印度公司的职工多为贵族子弟依靠私人关系安插的,既为公众舆论反对,也不利于该公司的发展。因此在1853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期满,向国会请求延期时,国会随即提出了该公司必须改革人事考选制度的要求,并委派麦考莱、哥威特和莱弗维三人研究该公司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报告,主张该公司用人应该采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实行择优录用、公开竞争、平等的原则。考试合格后,则应受训两年,受训期满,再经考试,按成绩优劣分配工作。这一改革方案成行后,效果显著,逐渐被运用到文官制度改革中。
在以上四大背景之下,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者掀起了改革英国文官制度的运动。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过程
1854年2月,屈维廉、诺斯科二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官制度的种种弊端,对文官的选任、使用和晋升等,提出了一整套改革计划。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等等主张。报告虽然在国会中大多数保守分子的强烈反对下被内阁撤回,但它为日后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奠定了改革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
1855年2月帕麦斯顿内阁上台以后,为了满足工商业资产阶级对改革的期望,同时又避免国会贵族议员的反对,开始了温和的改革。1855年5月21日,帕麦斯顿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规定成立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制度委员会,负责审查文官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格等条件是否合格,然后允准参加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布证书,分配到各部用人机构,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1868年,积极主张改革的格拉斯顿出任内阁首相,英国在文官制度的改革方面才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870年6月4日,格拉斯顿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明确规定除外交部和内务部以及某些高级文官外整个国家绝大多数文职官员一律通过考试公开录用;建立对于各级官员的日常考核,以其才干和工作业绩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1870年的枢密院命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标志,基本实现了官员任命到公开考试的历史性转变,这是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核心内容。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英国文官制度日趋完善、成熟。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经历了自由主义者的初步探索,再到帕麦斯顿为减少改革阻力施行温和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是为格拉斯顿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最终1870年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基本形成。这不仅是政府要员对改革政策承接性的产物,更是全社会强烈要求和积极探索下的结果。
关键词: 英国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