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的英国外交情况如何 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是怎么写的
非我族类 2017-12-19
英国外交政策——灯火阑珊处的历史回眸
中世纪的英国外交政策以在欧陆(主要是法国)夺取封建领地为第一要旨,而且时常受罗马教廷左右。英法在安茹,布列塔尼亚,阿奎丹,普瓦图,加莱等地域长期展开争夺,直至酿成绵延百年的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最终战败,基本上势力从此退出欧洲大陆。“狮心王理查”在位期间,响应罗马教廷圣战的号召,作为“骑士之花”长期御驾十字军东征,他在位10年,身居不列颠不过几个月而已,英国只是他进行圣战的“取款机”,他曾说过:“如果我感到价格合适,我将卖掉整个伦敦。”
英国摆脱中世界的臼巢,走向“国家利益核心”的近代外交基本始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她恢复了父王亨利八世以来的宗教改革成果,挣离罗马教廷的颐指气使,姐姐“血腥玛丽”时代英国在大陆最后据点加莱亦已丧失,客观促使英国退居不列颠,自扫门前雪。战争、宗教这些干扰国家外交的问题都不再出现于这位贞洁女王的案头,她更关心的是英国的贸易能否自由的航行世界,国家的府库能否日渐充盈,她高举重商主义的旗帜,大力提倡海外殖民与贸易,打败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攫取世界海上霸权,为英国近代崛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丧失北美后英国外交之转变——“和平、贸易、利润”
北美殖民地的丧失是英国外交策略调整的又一重大机缘,也正是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的最初政策考虑,故在此论述略详。至1764年,不列颠在北美维持各种行政管理及防务方面每年的开支由早先的2万英镑已爬升至35万英镑,但是如此巨额的统治成本却并未酿出甘醇的统治利益。对英国而言,殖民地的人民应像不列颠人民一样向国王缴纳同样赋税,乔治三世也是如此想的,但是客观情况却总是出离人的预想偏转发展:国王派往北美的征税官执行税收的方式与严厉程度是绝不会如同对待母国子民那般温良。如此造成的结果便是:付出同样统治代价的不列颠政府在北美这里却无法实现“同工同酬”,反倒是激化了政府与北美人民的矛盾。这一点,便是不列颠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的外交初衷。
马氏此次访华提出的核心请求也是英国追求“和平,贸易与利润”这一外交政策转变的积极实践。在热河朝觐乾隆帝后,中堂大人和珅曾两次陪同马戛尔尼畅游避暑山庄万树园,马氏以为中国制度大类英伦,中堂和珅大概要与英国首相权力相当,交谈中不无时机地谈到此番来华目的,后进呈一说帖,祈盼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更多的贸易口岸,允许马戛尔尼作为驻华使节长期留居北京,希望如澳门故事御赐一小岛作为英国商人存货居住之用,以及希望中方能够对税则标示清楚以使英商熟知而免遭盘剥,对广州公行官员敲诈勒索英国商人的行为予以整顿。
英国外交的1793——历史出离筹划者的预期偏转发展
马戛尔尼此次访华虽受中国方面优待备至,但其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和开辟对华贸易的核心期许却为清廷所拒。1793年的外交失败对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对华政策的制订影响极大。我遍翻马氏日记,未曾见一言一语及一思一虑提及或包藏对华军事政治的非分之想,“吾东来之后事无巨细,莫不小心谨慎以临之也”。但即使这样一次小心翼翼的和平外交事件,亦衍生出了许多不曾为当事者料想的后期结果。
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773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在马戛尔尼访华之前,英国商人对于这种罪恶买卖,自身也是心有忐忑,他们寄希望于马氏访华能够打开中国市场,这样他们仅依靠英国工业产品的物美价廉,借助正常贸易即能扭转对华逆差。可是,马氏访华失败了,至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鸦片便成了无可奈何之举,一不做二不休。从1775―1790,英国长期对华鸦片贸易保持在1000箱/年的一个较低阶段,自1798年以后,对华鸦片贸易量呈现激增状态,迅速达到4000箱/年,并很快突破5000箱/年,6000箱/年……
结语
公元1793在英国历史实在不堪记载的平凡一年。我们从马嘎尼尔日记中读出的诸多末端小节,后来的后来果然掀起了重大历史波澜……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