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的趣事 马戛尔尼为何坐中国轿子
非我族类 2017-12-13
“工业革命”发生,英国迫切需要扩大对外殖民贸易,1793年(乾隆58年),英国派遣大使马戛尔尼伯爵来到中国,试图达到政治、商业等目的,但因为“礼仪风波”在历史上闹得沸沸扬扬。马戛尔尼口口声声按照英国规矩不接受当时清廷的“跪拜礼”,但是在中国陆路行程,他却是一直坐着中国轿子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马戛尓尼体弱多病,坐轿子很舒服。
使团随员爱尼斯·安德逊的日记中写得很清楚:使团经过雅加达时,1793年3月10日,“回到旅馆,听到马戛尔尼伯爵的痛风病突然复发……使我异常担忧”;3月18日,“马戛尔尼伯爵还是这样的不舒服,使他不能见客”(《在大清帝国的航行》),这样的文字在随员笔记中屡屡出现。——马戛尓尼是个“病号”,因为他的痛风病,在来华途中取消了很多公务活动。
所以,英国使团乘船到达通州,登岸后,马戛尔尼没有拒绝清朝官方安排的中国轿子。——在英国,伯爵不坐轿子,是乘坐马车的,出使中国,他也带了自己的马车,但他依然坐了中国轿子。因为中国轿子由四个人抬着,不颠簸,人在里面可坐可卧,安全舒适,尤其是对于长途跋涉的外国病号来说。所以,大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都没有乘坐从英国拆装带来的轻便马车,一路上坐着中国人抬的轿子。从通州到北京,从北京到热河,再从热河到北京,从北京到通州,马戛尔尼在北方大地省去了很多旅途辛劳,只是苦了抬轿子的中国轿夫们,他们抬轿如飞,甚至训练有素的英国士兵也常常赶不上他们的速度,“而大使的轿子,远远地跑在我们前面,必须加紧跑步才能赶上”。
第二个原因,马戛尓尼坐中国轿子,体现使团首长的尊贵身份。
在清代稍有些身份的人都坐轿子,官越大轿子也越大越豪华,抬轿子的人数越多,这一风气影响民间,有钱人也都坐轿子。英国使团在中国期间,因为使团领导人也是身份尊贵的“官”,在清政府接待官员看来,理所当然地也具有了坐轿子的资格,不仅马戛尔尼,其他英国官员也获得了坐轿子的待遇。
1793年8月21日一大早,“马戛尔尼伯爵、斯当东爵士和翻译员柏仑白先生各坐四人轿”,其他士兵和仆役乘坐马车向北京进发。据英国人的文字记载,几乎所有的陆地行程,使团的大使、大使的秘书、大使的翻译这样的使团高级官员“同以往一样,均乘轿。”——可谓入乡随俗,为体现身份尊贵,英国大使、官员没有拒绝清政府给予的中国特色的出行待遇,然而到了乾隆皇帝接见时,他们却不肯“入乡随俗”,而硬要坚持按照英国老家的规矩,很滑稽的事情,如此一比较,马戛尔尼太会讨巧了!
第三个原因,清廷对马戛尓尼使团格外优待。
清廷优待英国使团从乾隆皇帝口中可见端倪。英国使团到了热河见乾隆后,不肯向皇帝行跪拜礼,乾隆“深为不惬”,就批评沿途接待英国使团的各地官员们“未免过于优待,以致该贡使等妄自骄矜”,到了皇帝面前,下个跪都不肯了。实际上,要求官员们好好招待英国使团正是皇帝的命令——因为乾隆皇帝以为英国使团远涉重洋是来为他祝寿,“具表纳贡”的。——就是英国使团人员也多次表示,“一切供应颇有失之奢汰之处”。不知道乾隆皇帝是真的年纪大了健忘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拿下面的人撒气?在朝廷定的高标准接待基调下,沿途各地官吏以及负责护送英国使团的清朝官员当然格外尽心照顾好皇帝的客人,那么,精心安排尊贵的客人坐中国轿子自是题中应有之意。
回看历史,号称“西方第一强国”大使的马戛尔尼不肯对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的根本原因是,经过在清帝国由南到北几个月的航行、陆路行程中的调查侦测,英国使团对清帝国已经有了较全面了解,“马戛尔尼等看到清朝官吏的贪污,看到乾隆朝极盛而衰的阴影”,改变了之前欧洲人认为这个东方神秘大国强大无比的看法,转而轻视清帝国,这种情绪自然表现在对乾隆皇帝所行礼仪上。
遗憾的是,220多年前的乾隆皇帝想找出英国使臣“轻忽”心理、“骄矜”之气的原因,始终没有找到点子上。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