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诺曼底王朝时期英格兰的货币铸造情况

诺曼底王朝时期英格兰的货币铸造情况

非我族类 2017-09-04
\
征服者威廉
  诺曼底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家动乱,威廉一世暂时沿用了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原本的货币制度,但在国家稳定之后,他便开始了在英格兰货币上打主意。诺曼王朝时期英格兰货币的基本情况是:流通版本多、伪币肆虐,还有特殊货币——契木的存在。
\
征服者威廉
  1066年的诺曼征服掀开了英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在此之前,英格兰货币一直是币值稳定的典范,它发行的银便士重约1.5克,这一重量在几个世纪内都保持稳定,12世纪末,英格兰便士是整个欧洲范围内少有的纯银钱币之一。鉴于这种银便士在诺曼底及欧陆其它地区享有的良好声誉,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并未试图取代盎格鲁-撒克逊铸币商的地位。事实上在王朝建立之初,动荡的局势使统治者一时也顾及不上货币问题,“从1067至1070年间,每年都有反抗诺曼人统治的起义爆发:在肯特郡、英国西南部、威尔士边界、东英格兰已开垦沼泽区和英国北部。诺曼人不得不像一支占领军那样生活,无论居住、吃饭或睡觉都要按军事编制一起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封不动地继承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原有的货币制度无疑是个明智的决定。然而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对铸币的巨额利润视而不见,随着统治地位的逐渐巩固,威廉一世开始将权力的触角伸向货币。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向铸币商出售新的铸币模板,而频繁地更换模板更成了国王屡试不爽的生财之道。威廉一世时期先后出现了八个版本的银便士,分别是“左侧肖像”、“软帽(Bonnet)”、“华盖(Canopy)”、“权杖”、“双星”(Twostars)、“剑”、“右侧肖像”和“圣像牌(Pax)”。威廉二世统治时期也更换了五个版本的银便士,而亨利一世在位时更有多达十五个不同版本的铸币流通。
  有趣的是面对国王的“敲诈”,铸币商也自有一套应对之法。他们将旧的模板与新模板连在一起使用,这样造出来的货币,正面是一个时期,反面则是另一个时期。如此就诞生了货币史上一个奇异的“混血儿”,而这一特征也成为人们辨识诺曼货币的一个显著依据。
  铸币厂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有较显著的波动。忏悔者爱德华在位期间,英格兰境内的铸币厂由七十三所逐渐减少到五十七所,威廉一世时期重新开设了十所,红脸威廉继位后又增加了一些,在他1100年意外身亡时,英格兰的铸币厂数量达到六十八所。这些铸币厂分布在王国各地,但由于模板的发行牢牢掌控在国王手中,铸造上的分散并未破坏英格兰货币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与不断增长的铸币厂数量形成对比的是日趋下降的铸币质量。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尤为明显,这一时期的货币铸造不仅技术落后,在设计的独创性上也毫无建树可言。
  伪币也是个令诺曼国王们大为头疼的问题。肆虐的伪币就像在国王的钱袋子上扎了个窟窿,国王一闭眼似乎都能听到财富哗啦哗啦往外流的声音。事实上自货币发明以来,伪币问题几乎就未曾断绝过,早在诺曼征服之前,不列颠的统治者们就已开始有针对性地打击货币造假行为。英格兰国王阿瑟尔斯坦在他制定的法典中规定:“如果钱币商被证明有罪,他犯下罪行的那只手就要被砍掉并悬挂在铸币厂示众。”11世纪的《克努特法典》中明确写道:“货币应当不带任何贬值地流通于整个国家……制造假币者应当被砍掉犯下罪行的那只手,他不得以任何方式抵消惩罚,也不得以金银赎罪。”尽管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伪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诺曼王朝时期,肆虐的劣币一次又一次地令国王大为光火。由于当时铸造技术落后,金属质量也参差不齐,铸币商们就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逃避国王检查,譬如他们移除了模板背面的字母,甚至还私自篡改铸币商的名字。所有这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在洗脱罪责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发行货币。同金钱的魅力相比,国王的权威实在不值一提。亨利一世显然无法容忍这样的羞辱,在伪币肆虐到达巅峰的同时,国王也施展出铁腕手段,对伪造者进行了血腥镇压。1125年,亨利一世命令达勒姆主教采取一切措施打击伪币,当时,所有铸币商都被召集到温彻斯特展开调查,有罪者被施以各种酷刑,例如像《卡努特法典》中规定的那样,当场被砍掉“犯下罪行的手”。
  尽管亨利一世在打击伪币的问题上不遗余力,然而严刑酷法并未能扭转劣币大量流通的窘境。面对充斥市场的劣质货币,人们为了鉴别成色通常会在金属币上刻出一条条划痕,而大众往往又不愿意接受这类有明显破损的货币。于是,货币史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政府竟然要求铸币厂在货币发行之前就刮花所有的硬币,如此一来,市场上流通的都是“破了相”的银币,人们别无选择,只得接受。鉴于当时有限的货币发行量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比起铸造货币来,刮花这些货币也许费不了多少工夫,但政府这种“向下看齐”的解决思路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亨利一世去世后,王位继承问题导致了一旷日持久的英国内战。战争爆发在国王的法定继承人马蒂尔达同国王的侄儿斯蒂芬之间。前者因其女子身份在继位问题上遭到了巨大质疑,加上国王去世时,马蒂尔达正远在其夫家——安茹家族的领地上,这就给了斯蒂芬一个“见缝插针”的千载良机。1135年12月22日,斯蒂芬在威斯敏斯特接受加冕和涂油仪式,正式成为英格兰国王。马蒂尔达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份庞大的王国遗产,战争在林肯郡等多地展开,其间马蒂尔达一度占据了绝对优势——不光俘获了斯蒂芬,还于1141年进入伦敦并计划在威斯敏斯特举行加冕典礼。然而,这位继承人傲慢的言行最终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受到冒犯的伦敦居民齐力将马蒂尔达赶出了伦敦城,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这样不翼而飞,马蒂尔达终其一生也未能成为英格兰的女王。内战最后以1153年签订的《威斯敏斯特和约》告终,根据和约,斯蒂芬在生前拥有整个王国,但同时他必须立亨利——马蒂尔达同安茹的杰弗里之子为继承人。一场因王位继承引发的漫长争战终于就此落下帷幕。
  在整个内战期间,大量地方铸币厂脱离了中央的控制,他们自己发行模板并铸造货币。因此斯蒂芬统治时期是英国货币史上一个显著的混乱时期,大量形制各异且质量低下的硬币流入市场。这些硬币的图案往往都难以辨认,有些错误甚至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例如在通常印着名字“STEFNI”、“STEIFNE”、“STEFN”、“STEIFNEI”、“STEIN”的地方竟然出现了“PERERIC”的名字。连国王的名字都能印错,当时铸币的混乱状况可见一斑。当然,也许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像有些人打趣的那样:“或许这只是国王的别名。”尽管混乱是难免的,但绝大多数铸币商都谨慎地消除了硬币上一切可能使他们遭到指控的证据,毕竟亨利一世时的血腥审查仍如噩梦般盘旋在铸币商心头。
  斯蒂芬和马蒂尔达无疑是战场上的对手,然而在约克铸币厂发行的一种银便士上,他们却面对面友好地站在一起,这枚被称为“斯蒂芬和马蒂尔达”的便士直径是普通便士的两倍。或许,这只能在银币上出现的一幕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美好祈望吧!
  除了这些叮当作响的金属货币,在诺曼王朝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信用货币”——“契木”(TallySticks)。契木是一种类似于“结绳记事”的古老记忆工具,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先民们通过刻在动物骨头、石头或小木棒上的不同符号来记忆数字或事件。到了中世纪欧洲,契木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片契木”(SingleTally),另一类是“双分契木”(SplitTally)。“单片契木”的功能非常简单,主要通过粗细不等的刻痕(marks)来帮助人们记忆并传达信息。“双分契木”则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商品交易手段,在货币短缺、识字率普遍较低的背景下,双分契木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在流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双分契木的制作并不复杂,将一块刻好标记的契木劈作两半,借贷双方各持一半,以此作为交易凭证。由于事先刻好的数字落在两块契木上,且木缝具有天然的不规则裂纹,任何一方也无法篡改或伪造,这就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性。后来,契木又被分为一长一短两个部分,长的部分称“干”(stock),由债权人持有;短的一半被称作“蒂”(foil),由债务人持有。在中世纪法庭上,契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债务凭证。
  在英格兰,亨利一世率先将“契木记账”引入货币系统。国王的财政官们使用契木作为收据,这些契木被称为“国库契木”(exchequertallies)。由于有国家的信誉作担保,这些契木通常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抵消债务。契木轻便、难以伪造,这使得它迅速成为金属货币的有效替代,在商品交易,尤其是大额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份古老的记录表明,12世纪中期,英格兰国库中存在着一个组织完善的契木生产、分配系统。
  双分契木通常由榛子木或柳木制成,因为这类木材很容易劈分。早期契木一般有6到9英寸长,1英寸厚。契木上宽度不一的刻痕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货币数量:
\
  1先令的宽度会更窄一些,而1便士通常由一道轻轻的划痕表示,该划痕的力度以不掉落任何木屑为限。如前文所提,这些契木通常被分为“干”和“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保存下来的契木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干”,很少能找到“蒂”。人们对此的猜测是“蒂”在偿还债务时一般就被销毁了,而“干”则通常被保留下来以便日后核查。还有一种解释是许多小债权人往往很难收回他们的债务,向皇家“要账”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国王的“赊购”往往发展成变相的掠夺,小商人们攒在手中的“蒂”一不小心就成了一堆废木。
  亨利一世在位期间,私人契木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使用它们的主要是郡治安长官和地方上的富裕地主,一般来说私人契木的流通范围十分有限。
  契木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系统有着深远影响,它一方面克服了货币量不足对交易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信用经济的发展。譬如皇家契木(RoyalTallies)就在17世纪末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当时贸易中占据极大比重的皇家契木有效地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储备资本。1697年,契木同纸币、银行汇票一起进入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硬币。直到1826年契木才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大量契木被财政部收回,小小木片从此失去了神奇的魔力。没过几年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英国下议院将绝大多数契木付之一炬。承载了无数商人浮沉悲欢的契木就这样在一把大火中烟消云散。
关键词: 诺曼底王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