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弥尔顿的《失乐园》如何超越诗人主观意图超越时代?

弥尔顿的《失乐园》如何超越诗人主观意图超越时代?

非我族类 2017-05-24
\

失乐园
  《失乐园》是400多年前英国诗人弥尔顿创作的一部伟大诗作,本文作者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提出了很多至今都值得被讨论的话题,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伟大作品。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超出他时代的史诗。在《失乐园》中,弥尔顿抛出了许多我们至今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人类要没有善恶、没有理性的富足生活还是生活在阵痛中的自由?对以后者为答案的人而言,当他们离开母体来到世间时,便像亚当和夏娃一样被逐出了伊甸园,走向了“艰苦但自由的新生活”。
  一、《失乐园》情节简述
  《失乐园》(1667),12卷,万余行,是诗人最伟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常与《伊利亚特》、《伊尼德》、《神曲》等大作相提并论。它的题材主要取自《圣经》旧约的《创世纪》,此外某些构思还依据了新约《启示录》。大体情节是:撒旦骄矜自满,纠结 一部分天使反叛上帝,失败,被逐出天界,坠落九天,为地狱所接纳,遭烈火之苦。后来上帝创造出大地山河、芸芸众生,并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放置伊甸乐园,这儿饮食无忧,鲜果冽泉供之享用,“他们先嚼果肉,如果口渴,就用果壳向盈盈的流泉中舀水。”撒旦为了泄上帝惩罚之愤,便历险潜入伊甸,托身于蛇,劝诱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食禁果,而亚当也情不自禁,随妻子尝了禁果。二人因违禁被逐出乐园,谪往世间,从此胼手胝足,自谋衣食。当然那一时得逞的撒旦更难逃罪责,终同其党羽罹永劫之罚。
  二、两种“失乐园”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但故事被弥尔顿大大扩展和改造了。从主题上说,作品描写了两种“失乐园”:
  1.撒旦失去天上乐园。撒旦原为天使长,因嫉妒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不满上帝授基督以权柄,就率一群反叛天使与上帝争战,被大天使米迦勒率众天使击败,堕入地狱——天外一处深渊。但撒旦不甘失败,处心积虑卷土重来,听说上帝又创造了人类,并在底格里斯河畔为人类造了伊甸园,就思谋引诱人类堕落,作为对上帝的报复。于是撒旦变化为一条蛇潜入了伊甸园。
  2.亚当夏娃失去地上乐园。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了一座地上乐园,即伊甸园,使他们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只颁布了唯一的一条禁令:不准吃善恶之树与生命之树上的果子,否则必死。按照《圣经》故事,吃了善恶之树的果子就会拥有智慧和知识,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就会永生。当撒旦潜入伊甸园时,上帝已经洞察了撒旦的阴谋,但为了考验亚当、夏娃,就没有阻止撒旦。当化身为蛇的撒旦窥见夏娃独自一人在乐园里游逛时,就现身出来引诱夏娃吃了善恶之树的果子,又带回去给亚当吃。亚当起初看到夏娃违反了上帝的禁令,很是恐惧,但为了不让夏娃独自一人承受惩罚,于是也吃了禁果。上帝在天上目睹这一切,十分震怒,要用死亡来惩罚他们,而耶稣基督为人类求情,愿下到人间被钉上十字架,以此代为人类赎罪。亚当、夏娃听见上帝在园中行走的脚步声,因为吃了善恶之树的果子,懂得了羞耻,就用无花果叶子编了围裙遮住下体。上帝饶恕了他们的死罪,但不准他们再在园中居住,判定他们今后必须自食其力,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天使长米迦勒将他们送出乐园,并向他们预言人类未来的历程。亚当、夏娃擦干眼泪,勇敢地走向艰苦但自由的新生活。
  三、《失乐园》包含的哲理
  要真正理解《失乐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必须分清诗人的主观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意义之间的不同。
  1. 诗人的主观意图
  诗人通过两种“失乐园”企图证明主人公的堕落是由于理性薄弱、受情欲引诱。诗人所谓的“理性”和“情欲”体现为上帝与撒旦的二元对立,上帝象征着“理性”,撒旦象征着邪恶与贪欲。对撒旦来说,“理性”就是服从上帝,“情欲”就是嫉妒和野心,诗人也以此暗示英国克伦威尔革命党的失败也是由于胜利后腐化堕落所致;对亚当、夏娃来说,“理性”就是服从禁令,“情欲”就是屈从禁果的诱惑。无论撒旦还是亚当、夏娃,都因经不起“情欲”的诱惑,丧失“理性”而堕落。诗人的这种主观意图建立在新教的一个基本信条上,即“原罪”: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犯下原罪,因此亚当、夏娃的所有后代从一出生身上就带有原罪,只有依赖神恩才能得到拯救,表达了诗人的清教主义,也反映了诗人世界观上的局限性。
  2. 作品的客观意义
  实际上,作品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诗人本人的主观意图。在作品前半部分,尽管诗人以上帝象征理性,以撒旦象征邪恶与贪婪,但在具体描写上,上帝的形象显得空洞贫乏,而撒旦的形象却是那样饱满生动,威武高大,敢于反抗至高无上的上帝,充满着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因此,上帝不仅象征不了理性,相反却象征着封建权威,而撒旦则象征着革命英雄。诗人就这样情不自禁地表达了他对革命的深情赞美和歌颂。
  撒旦在鼓动夏娃吃禁果时说:
  “神若因此而伤害你们,那就是不正义的;不正义就不是神,不用怕,不用听从他。”夏娃忍不住禁果的诱惑,内心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沉思着:
  “不知道善,便不可能得到善,……为什么单禁止知识?禁止我们善,禁止我们聪明!这样的禁令不能束缚人。如果死用最后的羁绊束缚我们,那我们内心的自由又什么用?……不知善与恶,怎能知神与死、法与罚的可贵?”
  蛇与夏娃的这些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对真正理性、真正自由的呼唤,“不自由毋宁死”。理性与自由,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已成为普世信仰,而在诗人所处的黑暗的复辟时代,这却不啻是革命的宣言。弥尔顿以此证明了自己是启蒙时代的伟大先驱之一。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上帝既然造了人,为何又害怕人具有理性?这个问题与《圣经》“约伯记”提出的“无罪者何遭受苦难”的问题同样是对上帝公正与万能的否定。因此可以说,偷吃禁果标志人类理性的觉醒,也即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是真正历史的开端。偷吃禁果具有深刻的象征含义:人类进步始于“犯罪”。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上帝”的亵渎,对旧真理的叛逆,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因此新的真理刚刚产生时常被认为是“犯罪”。
  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作品描写的人类走向新生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是由女性迈开第一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大多把女性写成祸水,而《失乐园》却首次表现了女性的历史创造性。亚当偷吃禁果时受夏娃的推动,与夏娃相比他显得更为消极。
  作品所包含的这些深刻哲理,超越了那个时代和诗人所属的阶级,而具有了全人类的普遍意义。

日期选择